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神十九出征,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航天!

2024-10-30   中国科协之声   阅读量:352

10月29日,戚发轫院士在上海出差期间,关注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

    10月30日,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北京时间2024年10月30日12时51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70后”、“80后”、“90后”航天员齐聚“天宫”,完成中国航天史上第5次“太空会师”。

    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4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3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43次飞行。

    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曾经在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报告会上说道:“要想成为一个航天强国,我们靠什么?除了依靠党的领导、全国人民的支持,还要有梦想。”“传承航天精神、建设航天强国”核心问题就在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老一代人完成了成为航天大国的任务,下一步就是由年轻的一代完成成为航天强国的使命。这是民族、历史交给你们的任务。
让我们在这样一个欢欣鼓舞的日子里,一起来回顾戚发轫院士2020年11月20日的那次报告《传承航天精神 建设航天强国》→

戚发轫,空间技术专家,主要从事航天器总体设计研究。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传承航天精神 建设航天强国

戚发轫

2020年11月20日

    我以老科技工作者的身份,用我经历的中国航天的历史、中国航天的成就、中国航天的文化,来谈一个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严谨务实的学风有多么重要。

    50年前,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了;50年来,在党的领导、全国人民的努力、航天人的奋斗下,我国成为航天大国。2020年,有四件事情说明我们是一个称职的大国。2020年5月,“长征五号B”将中国新一代试验飞船发射成功,意义重大。“长征五号B”是构建中国空间站的专用运载火箭,运载能力25吨。新的试验飞船有了这个大的运载火箭,以前神舟飞船只能坐3个人,现在可以坐7个人,而且可以多次使用,也是多功能的,应该说意义很大。6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星发射成功,不仅能够为中国服务,而且能为世界服务,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启用了。7月,我国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成功,现在运行正常,预计2021年2月可到达火星。11月,我国用“长征五号”把“嫦娥五号”送到月球上,取得样品再返回地球。这四件事情说明我国已是一个航天大国。50年来,老一代科技工作者把中国的航天事业从一无所有变成了一个大国,很不容易。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呢?解决了“有无”问题,人家有,我们没有;现在,我们有了,也不比他们差,这一点是很明确的。但是我们还不是一个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讲过: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这个梦还没有实现,老一代人完成了成为航天大国的任务,下一步就是由年轻的一代完成成为航天强国的使命。这是民族、历史交给你们的任务。年轻人要明确肩上的担子有多么光荣,有多么艰巨,也很有挑战性。 

    要想成为一个航天强国,我们靠什么?除了依靠党的领导、全国人民的支持,还要有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嫦娥四号”发射成功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梦想很重要,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个梦想,这是一个起点。梦想是一个理想、一个信念、一个目标,有了它就有动力和方向。航天事业走到今天靠的是什么?是航天历史的实践铸就了航天事业的文化和精神。我国一直都很重视精神和文化的建设,如1999年提出的“两弹一星”精神。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看到了文化精神建设的重要,把每年的4月24日,即第一颗卫星上天的日子定为航天日。这是什么目的呢?就是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人才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为此专门召开了座谈会,要提倡科学家精神。这非常重要,一个科学家要有一种精神,要有一种信念,要有一种道德,要有一种风气。航天系统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有三种精神。

    第一,航天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每一句话都可以讲一个故事,但核心问题就在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切靠自己,靠不了别人。当年为了解决“有无”问题要自力更生靠自己,现在要解决“赶超”问题,要超过别人更要靠自己。1957年,我从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这个单位成立于1956年,开始是研究导弹的,这60年的历史我都经历过了。那个时候,我是学航空的,但是要研究导弹。研究院人不太多,既有以钱学森为首的国外回来的老同志,也有新来的大学生,只有院长钱学森研究过导弹、见过导弹,其他人谁都没有见过导弹。很荣幸,钱老给我们上《导弹概论》的课,讲什么是导弹,导弹需要什么技术、需要什么学科。1957年,苏联答应帮助我国研究导弹,他们确实派了专家,带来了资料,还来了一个导弹营,带了两发真的导弹。而我很荣幸在1957年毕业就能到导弹营当兵,接触了导弹,而且我被分到技术连,接触得更多。但是好景不长,1958年,中苏关系紧张,到1960年,苏联撤走了专家,拿走了资料,而且提供了很多不准确的数据,给我们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那个时候就靠我们自己,他们临走时说中国的液氧杂质太多不能用,用了就可能爆炸,而经过我们自己的实验研制,我们用自己的液氧发射成功了。但是这个导弹很落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用过的导弹改造了一下给我们。我们要搞自己的,我们搞“东风二号”,但因没有经验,1962年发射失败了,对我们的打击很大。失败是成功之母,总结经验再干,到1964年就发射成功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人家不会永远帮你,要靠自己,从那开始以后一直到今天,凡是你没有的,人家绝对不给你,经过努力咱们自己研究差不多时他要卖给你了,但给你的不是先进的东西,所以航天人现在必须靠自己。现在年轻人面临的更严峻的挑战是要超过人家,人家让你超吗?美国为什么这么卡我们?是因为我们离他很近了,以前差得很远,他不害怕;现在差得不多了,他紧张了,他卡你。我们要超过他,怎么办?要自力更生靠自己,这一点我们有很深刻的体会。 

    第二,“两弹一星”精神。这是于1999年提出来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字面上有很多相同的,但是加了一条,是什么呢?热爱祖国。20世纪50—60年代,那时的爱国不需要教育,是自发的,因为我们那一代人都经历过中国旧社会的落后挨打。我生在大连,读高中时,赶上抗美援朝,志愿军伤员都是通过船从前线运到大连,高中学生要从船上把志愿军伤员抬到码头。苏联有驻军,有军事医生,将伤员分类送到医院,所有的伤员大部分都是被美国飞机扫射轰炸受的伤,惨不忍睹,我们体会到有了国家,国家不强大还会受人欺负。我们没有制空权,我就下决心学航空、造飞机保家卫国。1952年,北京航空学院成立,我报考了这个学校。这就是我的理想、信念。改革开放后,年轻一代的同志没有这个经历,所以要进行爱国教育,这一点很重要。人最大的爱、最高尚的爱是爱国家、爱事业、爱团队、爱岗位,当然也包括爱你的父母、爱你的子女。因为只有有了爱,才能够把最宝贵的东西奉献出来。“两弹一星”是指导弹、原子弹和卫星,我很荣幸赶上了“两弹”结合,由于有这种信念,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了,“两弹”结合是什么意思呢?把原子弹装在导弹上成为核武器,这要做试验。美国在太平洋做试验,苏联在北冰洋做试验,中国人怎么做?只能在中国国土上做,从酒泉发射到新疆,打成了了不得,出了事就不得了。但是我们就是在自己的国土上试成了,空前绝后。我们要有这种精神。

    第三,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载人航天工程在1992年立项,用了11年时间将杨利伟送上天,这个队伍很过硬。我是亲历者,后来悟出一个道理,就是国家有特殊需要的时候,中国人、航天人要有这么一种精神。为什么说载人航天特殊呢?1992年,社会上流传一句话“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改革开放后,思想也多元化了,航天五院在中关村是一个很开放的地方,社会上诱惑很大,很多年轻人出国、下海,到了民企、外企,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待遇太低了,他要养家,所以他们走了。我当时是院长,心里很难受,但是我不能责备他们,他们没有什么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上马时,立了军令状争八保九,争取1998年发射,确保1999年发射。国家任务需要有人留下来,而在这个时候,有一大批甘于拿卖茶叶蛋的钱的人干国家任务。这些人在当时的情况下留下来做这件事情,我很佩服他们,很赞扬他们,很敬佩他们。军令状是争八保九,要保证航天员能够安全地、舒适地回来,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当年“东方二号”导弹失败的最大教训是地面没有做充分试验,把问题带到天上去了,要想保证上天安全,要做充分的地面试验,所以我们要有一个非常先进的、完备的地面试验设施。就是现在的航天城,没有它不行,我很明白,因为我经历过。从征地、盖房子、研制设备开始,花费了时间,到1998年年底,中央很关注。按照航天的程序,做地面试验叫初样,做了试验以后,暴露了问题,改进了设计再生产一批,叫正样,已经到1998年年底了,明年就是1999年,是国庆大庆,澳门要回归,还有阅兵,得想办法发射。这给我们很大压力,怎么办?确实困难很多,但是国家有这样的特殊要求,我们得想办法,但是我们很实事求是,中国做的返回式卫星,外面跟航天飞机一样都烧坏了,里面仪器经过测试还比较好,还能够用,大家共同讨论提出一个方案:能不能将在地面经过试验的设备改装成为1999年发射的“神舟一号”飞船,我们觉得根据实践经验是可行的,有没有风险?有风险,我们得承担风险,我们得敢于承担这个事情。现在来看,我们确实有创新、有超前的意识。美国的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做重复性使用的运载火箭,运载火箭把卫星送上去后回收修理,再发射,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后成功了。我们的想法跟他一样,现在的我们也做到了,飞船可以重复使用了。经过努力,五院成为飞船总体设计单位,得有人出任总设计师,我怎么想也想不到会让我当总设计师,因为那时候我已经59岁了,再过一年该退休了,我没有出过国,只是本科毕业,而当时的年轻人都是硕士、博士。59岁做飞船总师,我确实没有这个胆量,也没有这个本事,因为我知道载人航天人命关天,美国人为此死了不少人,俄罗斯也死了不少人,但是我们要求中国载人航天不能死人,出了问题可以,但是航天员得救回来。在苏联(俄罗斯)发射飞船的时候总设计师要对航天员讲,一切都准备好了,你上去吧,一定能回来,并签字。我那时候去现场参观过,现在让我干这个事,我确实压力很大,我想到那个时候我能签这个字吗?我能说你上去一定能回来吗?但是国家需要,我就接受了这个任务。干了11年,把杨利伟送上天,这就是国家的特殊需要。到了2003年,全国协作单位把“神舟五号”需要的东西送到航天城,我们要验收、总装、测试、试验,要一两个月才能送出去,人来人往,要怎么保证“非典”不感染我们的人呢?我当时说,从今天开始,凡是进入航天城的人,管吃管住,就是不能回家,不能出去。很残酷,但是国家需要,任务需要。所有人都顾全大局,坚守岗位,不仅从航天城送走了“神舟五号”,很多人也同时随飞船进驻了发射基地。 

    2020年,疫情频发,航天人完成多项任务,在试验室、在车间、在发射基地不能回家,现在可以视频电话,以前还没有这个条件,就是要有这种精神,国家有特殊需要,我们就这么办了。我说这个是什么目的呢?是让青年同志们知道,我们现在面临的任务比老一代的时候更有挑战性,更有艰巨性,很需要这种精神。没有这种精神,遇到的困难会更多。现在的困难不是我们那个时候的困难,我念北航的时候在哪儿吃饭?露天吃饭,端着饭碗在外面蹲着吃饭,没有房子,现在没有这种困难了。但是现在攻关困难更多,所以更要有这种精神,这对一名科技工作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国家领导非常重视这件事,应该说是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虽然习近平总书记说了六条,但最重要的一条还是爱国主义,我们要有一个梦,要有强国梦,强国梦首先要爱这个国家,爱这个事业,爱这个岗位,爱这个团队。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把自己的岗位工作做好了,那就是爱国,我们不需要像长征、解放战争时抛头颅、洒鲜血,而是把宝贵的知识、时间、精力献给你的岗位,献给你的团队,献给你的事业,献给你的国家,我觉得我们能做到。年轻同志要明确自己现在肩上承担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很多条件,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有一种精神,要有一种理想和信念。 

    我国航天领域取得很大的成绩,说是大国还不是强国,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我们有进入太空的能力。我国第一颗卫星173千克,173千克很了不起,因为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他们的第一颗卫星重量加在一起也没有173千克。虽然我们是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但是我们进入太空的能力不差,我们的第一颗卫星比前四个国家的第一颗卫星的重量加起来都大,很了不起。现在,我们的运载能力从173千克到了25吨,与世界各大国并列。他们当年有20吨以上的卫星,我们没有,经过努力,我们有了,比他们还大。但是够不够?不够,中国人要到月球上去25吨不够,需要80吨。第二,利用太空的能力。上天的目的是利用太空的资源,地球资源越来越枯竭,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在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我们要活得好,科学家讲了三条路:一条路上天,一条路下海,一条路入地。利用天上的资源靠什么呢?就是靠运载火箭把航天器送入轨道。航天器包括各种各样的卫星、载人航天器、深空探测器。我国是世界上卫星数量第二多的国家,每年发射卫星是最多的。目前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完成两个步骤,从2021年开始组建空间站,到了2024年左右,就能够把中国的空间站建成。现在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建过空间站,美国的空间站是16个国家建的,俄罗斯是自己建的,我国也是自己建的。在深空探测技术上,我们做到了至今外国人没有做到的事,把我们的“嫦娥四号”送到月球背面,“嫦娥五号”从月球取回了样品,我们也在做火星探测。在利用太空资源的能力方面,有三个特殊的日子是中国航天的三大里程碑事件: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卫星上天;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上天;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脱离地球到月球轨道。第三,保卫太空能力。天是国家主权的第四个疆域,领土、领海、领空、领天,这是国家主权,我们得有这个能力。2007年1月,用一颗导弹把我们自己的失效的卫星打下来,说明我们有这个能力。应该说,我们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不是强国,因为我们有很多事情还没有做到。整个太阳系,我们只去了月球,月球只是地球的卫星,我们还没到火星,其他行星也还没去,应该说这方面还是有差距的。 

    中国的航天成功率是很高的。为什么很高?就是有一个很好的风气,很好的作风。“两弹”结合的时候,周总理提出“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就是不能失败,这是需要严肃认真对待的。航天的质量建设四个字是“严慎细实”,航天精神的最后一句话是“严谨务实,勇于攀登”。要做一项学问或者做一个学者,或者作为一个工程师,要想成功,要想前进,必须要严格,要实在,来不得半点虚假。

    我一辈子经过两件事给我压力很大。第一件事,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卫星要播放《东方红》乐曲,假如《东方红》乐曲不能正常播放,变调或乱叫,影响有多大?所以周总理很关心。发射之前,周总理把我们从基地找回来,我们有管运载火箭和其他的,我是管卫星的。周总理问我说,戚发轫,“东方红”卫星上天能不能准确播放《东方红》乐曲,会不会变调或乱叫?我很难回答这个事情。我是这么回答的:我能想到的,在地面能做的试验我都做过了,都没有问题,就没有上过天。现在看起来这个回答不规范,但我说实话,跟总理交代了,总理认可了。一切东西都不能掺假,万一遇到什么问题呢?总设计师要跟航天员交底,杨利伟上天的时候,我们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是要跟航天员讲,说我们准备好了,一切试验都做完了,没有问题,你可以去。能说假话吗?以前那些数据、那些试验能掺假吗?不能。我们航天人不能做任何一点虚假的东西、冒充的东西、不经过考验的东西。我们有几条“归零”要求,已经成为国际标准。假如出现一个事故,要做到五条才能归零。第一,定位准确;第二,机理清楚;第三,故障复现;第四,措施有效;第五,举一反三。航天事业多余物是一种危害,由于管理不善、不认真,把很多不该带上天的东西带进去了,到了天上以后,因失重而到处飘,造成灾害性的问题。我们总装过程中对工具管理很严格,下班、上班之前要检查用的工具有没有多、有没有少。有一次,一个同志家中电器坏了,需要一种特殊工具,他把工具拿回家忘带回来。第二天检查少一个,一般情况是如实说,我拿到家里修电器了,拿回来就好了。他不说,他很紧张。少了工具,如果是到了导弹和火箭里就不得了,全车间都找不到。保卫部门介入,他很紧张害怕,后来把工具扔了。最后到了公安部门,变成刑事案件,他承认是拿到家里去了。为了这个事情影响了整个进度,带来非常大的问题。如果不懂,犯了错误可以理解,但犯错误后却提供虚假信息,人的尊严就没有了。我们现在面临一个严峻的挑战,全国都提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道德高尚、学风严谨是我们年轻人需要重视的事情。 

    世界潮流是后浪推前浪,一代比一代强,虽然现在面临挑战比以前严峻,但是,因严峻而光荣。我相信,全国这一代年轻人一定干得比老一代好。

    排版:刘洞天

    审校:张敬一

    值班编委:谭华霖

戚发轫
中国工程院院士
航天系统工程及航天器设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