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俊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我是全校第一批微专业毕业的学生。微专业的学习经历,让我不仅学习到了药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对现代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的常用实验流程也形成了一定的认识。”2023年,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生物制药(疫苗创制)跨学科微专业首届学生、兰州大学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祁文斌顺利毕业。随后,他在甘肃一基层卫健系统成功入职。
“开设微专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主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满足其全面、多元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要。”10月16日,兰州大学教务处处长郭明宙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该校已开设19个微专业项目,涉及文、理、工、医各领域,已有近千名学生参加了微专业学习。
聚焦学生需求探索多元人才培养模式
2021年起,兰州大学着力构建以主修专业为核心、以辅修为拓展、以微专业为补充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体系,重点从传统专业、“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专业、双学士学位专业和交叉学科专业等四个方面做好专业设置、改造、调整、优化和升级工作;从辅修专业和辅修学士学位2个方面做好学生第二专业学习渠道的拓展工作;从特定专业领域、跨学科和在地国际化3个方面做好微专业建设工作,多途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而开设个性化量身定制的微专业,只是兰州大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提升自主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的一环。
多学科碰撞,跨学科教学。2021年秋季学期,该校跨学科贯通课程项目在筹备了近半年后滚动开课。兰州大学打破院系壁垒,由2个及以上非相近学科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每年面向全体学生开设100门次左右的跨学科新课程,旨在提前培养本科生跨学科思维。
2024年,学校瞄准国家战略需求领域,大力推进跨学科创新班建设,做好交叉学科专业培育工作。其中,由资源环境学院、大气科学学院、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三院联合建设的“地球科学萃英班”将于2024年秋季学期顺利开班。
打破专业壁垒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邱德钧团队结合哲学、理论物理、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带领新时代青年一起探索“人工智能世界”的未知;该校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副教授任桂平团队在“古、今、未来”尺度下将医学、地质、人体深度融合,讲述人类对人与自然的理解;该校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晓斌团队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视角研究重大公共卫生和健康问题,解决健康医疗领域复杂问题……
任桂平介绍,跨学科贯通课程不限制年级和专业,只要学生感兴趣,都可以选学。对此,曾参加过跨学科贯通课程的口腔医学院学生王世琪表示:“这门课与我们的专业有联系,由于加入了地质学的相关知识,更展现出别样的魅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讲生物矿化机制的时候,一些新知识的获取纠正了我们以往对肾结石形成过程的错误认识。”
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重视本科教学质量。兰州大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加快构建适应“数字一代”大学生学习特点、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比如,资源环境学院将《自然地理学》由原来的纯理论性课程改革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邀请高年级本科生担任课程助教,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得到锻炼;法学院针对有意向就业的本科生,设置民法案例研习、刑法案例研习、刑事诉讼法案例研习、模拟法庭实战演习等实践课程,让学生提前了解将来职业的真实情景;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将富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程设置为荣誉课程,学生在学期间达到学院设立的荣誉学士授予标准,即可申请并通过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获得荣誉学士学位。
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化,效果随之显现,学生们不仅能够将本专业学精学专,还能在感兴趣的领域拥有更多可能。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杨勇平表示,兰州大学一以贯之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本科教育教学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和核心课题,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教学上聚力发力,打造创新人才培养成长的沃土。
责任编辑:何沛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