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爱上大科学装置需要几个理由?封东来院士告诉你答案

2024-10-15   复旦大学新闻网   阅读量:113

    “相辉堂可以说是我们复旦人的精神家园,能在这里看到这么多朝气蓬勃的校友,我很高兴。希望通过这些年我建设大科学装置的经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职业和这个职业背后的精神,为大家未来的人生道路做一些参考。”

    今天(10月15日)下午,伴随着大家热烈的掌声,原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上海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封东来走上相辉堂讲台,面向2024级、新生以《爱上大科学装置的九个理由》为题,开讲“强国之路”思政大课。

顶天立地的大科学装置

    大屏幕上,建筑群中矗立着一个“大眼睛”。这个大科学装置就是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正在建设的“合肥先进光源”。

    落成后,它将是国际先进、亚洲唯一的低能量区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可以实现复杂体系的精确测量,服务中国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封东来带领团队投入预研和建设这个大科学装置已有6年。

    同步辐射是指相对论性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在外磁场作用下作曲线运动时沿轨道的切线方向发出的电磁辐射。全世界每年超过10万人次用户在五十多台同步辐射装置上开展工作,是各国家实验室/国家级科创中心的旗舰装置,被誉为科技的灯塔。

    “有了大科学装置,才有大国的底气。”结合科技前沿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封东来将同步辐射原理及其在国内外的科研现状向同学们娓娓道来。

    像“合肥先进光源”一样 ,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人造小太阳”超导托卡马克等等都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这样顶天立地的大科学装置,是买不来的,它们是物理、化学、机械等多学科前沿科技交叉的产物,是面向重大需求的国之重器、国家实力的体现”,封东来说。

爱上大科学装置的九个理由

    “人生怎样才能幸福快乐?”简单的介绍后,封东来向同学们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PPT上一张封东来拍摄的照片格外醒目:照片上一位年轻人正在给竺可桢先生介绍他的工作。这个人就是两弹一星勋章获得、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的王淦昌先生。当年,他隐姓埋名二十三载,以身许国,只为国家核科学事业。“他们不在乎名利,因为对他们来说,已经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这种幸福就是马斯洛所说的最高层次的幸福。如果大家有这样的情怀和理想,做什么都会很成功、很快乐。”

    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解,封东来向同学们分享了从同步辐射大装置建设团队那里收集来的爱上大科学装置的九个快乐密码

    封东来团队正在建设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有一个“杀手锏”——相干散射成像,能实现3nm立体空间分辨、化学态和轻元素分辨能力,并且把实验效率提高了数百倍,这为研究复杂体系提供了一个利器。

    但要实现这一技术需要解决单色器、光学检测、振动与稳定性等关键技术上的瓶颈,还要有极强的控制与数据采集能力,“如何保证它数月不停机?如何同时控制一万个参数?我们在做极具挑战的事情,很自豪。”

    在《科学》杂志遴选的125个重大科学问题的部分相关问题中,超半数问题可以用同步辐射解决。实际上,5G光学膜、稀土高效利用、航空发动机等国家高质量发展环节中的关键技术都有同步辐射光源身影。

    阿尔兹海默症是人类的大敌。全球患者5千万,过去20年,320个药物均尝试失败。阿尔茨海默症可能由相关蛋白在细胞内外的异常输运、错误折叠和团聚等导致,其空间尺度在10纳米以内,目前技术分辨率不够,病理仍不明、药物研发效率极低。四代光源将把细胞三维成像分辨率提高到几纳米,“看清病理,理解病理,这就是我们的目标之一”。

    在封东来的团队中,有人从事加速器物理,有人做中能谱学显微成像,有人负责真空,甚至还有人专门研究建筑地基振动。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全能选手”,“与各类身怀绝技的跨界高手一起工作的乐趣,有问题不用百度,群里吱一声就有答案”。

    这种不局限在团队内部的跨界,与国际合作、与其他团队沟通,带来眼界与管理和组织项目能力的提升。“遇到再复杂的工程和事情,都不用害怕,分解成子任务,任何事都禁不住刨根问底:做这个事应该首先怎么办?”现场封东来就向同学们分享自己总结的方法论——分解大法

    “我们是国家队,要应对国家的重大需求。”亲身参与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带给封东来和团队的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他以FAST天眼的建设和复旦92级校友李晴暖在腾格里沙漠建设钍基熔盐堆为例,向同学们讲述其中的家国情怀。

    从一片荒芜到在喀斯特地形山谷洼地建设起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惠及中国乃至全球科学家,这个工程从规划、论证、寻址、建设历时20余年。其中,大到上千斤重的钢材,小到一颗螺丝钉,首席科学家的南仁东事事亲力亲为,把一个科学家最好的11年,都献给祖国的深山老林……封东来在参观FAST时拍下一张南仁东先生手书的诗歌,他念给同学们:“美丽的宇宙太空时刻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垠的广袤”。

    到此,爱上大科学装置的九个理由也呼之欲出:建造和使用集人类科技之大成的仪器——自豪;做最前沿的研究——意义;做有真用的研发——价值;不囿于单一方法/学科——自由;宽口径的技术门类——底气+结构性优势;天然的世界实验室与国际合作网络——格局和眼界;作为国家战略技术/队伍储备——情怀;锻炼管理和组织项目的能力——自信;亲历大科学工程——友谊、激情与成就感。

    “我们都是沧海一粟,但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小小贡献融入整个人类社会,让它成为茫茫宇宙中一颗不灭的文明烛火,这种浪漫情怀就是我们科学家所追求的”,封东来说。

给本科生的建议

    总结自己的求学与工作,封东来笑称自己是一步步从硅谷到上海到合肥,最后落脚在长丰县的岗集镇,“看起来人生选择好像越来越‘失败’”。

    他向同学们分享起他的人生选择经历:硕士在中科大毕业后,他进入斯坦福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曾纠结于选择冷原子还是自由电子激光、高温超导,误打误撞进入导师沈志勋的实验室后,他并没有从事自己一开始希望的冷原子,“但在这段时间,我学到了对我后面研究非常有帮助的自由电子激光、高温超导、同步辐射”。

    学成后,封东来遵从硕士导师、归国华侨俞昌旋院士的嘱咐,选择回国工作,落脚于刚刚在筹建“上海光源”的上海,进入复旦大学物理学系任教。2018年,他接到中科大建设我国低能量区第四代同步辐射的邀约。“要知道,全世界只有50多台同步辐射装置,能有机会参与建设一台最先进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对我而言,仿佛是天上掉馅饼。”“这个事情对国家好,你一定要去。得知消息后,复旦的同事们也鼓励我。”,就这样,2018年,封东来来到合肥。

    2024年,秉承着建设一所好大学的初心、培养一批优秀人才的使命、培育一群名师大师的愿景,封东来选择在上海科技大学做校长。

    说起这些人生选择背后的逻辑,封东来总结:就是不忘初心,找到长远的方向,把个人的事业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在他看来,人生没有坏的选择,努力比选择重要。“我的人生哲学是,尽力而不吃力,小事follow mind,大事follow heart,不要在乎蝇头小利。虽然我的几次人生选择看起来都很‘失败’,最后都跑到镇子里去了,但我追寻内心的热爱,是从心底感到快乐的。”

    选择之后要坚持,如何智慧地坚持选择?他以个人经验送给同学们两句话:“人生是一场长跑,要做时间的朋友;流水不争先,胜在绵绵不绝。”

    面向本科新生,他叮嘱道:“大家要学会摒弃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要功利地学习,不要只是为考第一而努力。”

    他笑言,自己读本科时自学了分子生物学、广义泛函、天体物理等等“看似没有用的东西”。“它们最后都在某一个时刻得到了应用。接触广泛的前沿,你才会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热爱,为它学习,充实自己。”现在,为了将来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建成后用好它,封东来又拿起了书本,自学生物学,琢磨起细胞成像方面的实验。

    禁得起挫折,做个情绪稳定、“皮实”的人,有同理心、珍惜友谊,培养人文情怀,树立自信,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独立思考,负责靠谱,保持勇敢热情,有情怀、不苟且,撸起袖子干……随后,他给同学如何应对压力、如何延长学术青春的建议。“也许保持学术青春就是具有部分青年人的特质,提醒自己别丢了它们。”

    教书育人之外,办学术会议、写书、科普、做公益、做各类学术服务……封东来用他的行动向同学们证明他的信条:多做事、多服务,活力就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能力。

    “人的一生也就只能做几件事,勇敢选择了就要有智慧地坚持。向死而生,从高处看,选择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像苏东坡一样笑对逆境。流水不争先,胜在绵绵不绝的态度。顺势而为,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尽力而不吃力。做学问就是做人,做服务是最好的修行。存感恩之心、要助人。”最后,封东来为思政大课作结,与同学们共勉。

    结课后,主持人代表学校为封东来送上一件复旦校名文化衫,封东来立即拿起来套在自己身上,台下师生随即鼓掌欢呼起来。

    课程全程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同学们听得意犹未尽,纷纷举手提问。

    “基础学科未来从事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该如何抉择?”物理学系2024级自然科学试验班2班袁满问到。“能不能做理论,要看天赋。自己的兴趣最重要,不确定的话,最好先去尝试做实验。”

    “刚才您提到先进光源的相关技术长期被美国‘卡脖子’,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以及青年学子应该如何努力去突破这种技术封锁?”物理学系2024级自然科学试验班1班陈钰僖问。“因为被‘卡’,所以我们的技术通过长期研发,已经自主了。如果你有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话,打好宽广厚实的基础最重要,慢慢来不着急。做研究要自信起来,胆子大一点。”

    生命科学学院2024级自然科学试验班4班的毕远威被封东来课程中提到的情怀、激情和幸福感三个关键词所感动,他想知道大一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该怎样找到激情和热爱?

    “激情和热爱不是叶公好龙,而是一种自驱的探索。你可以多接触各类知识,不断探索,也许慢慢就有感觉了。当然,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兴趣小组,和同学一起相互鼓励”,封东来说。

组       稿 校融媒体中心

文       字 赵天润

摄       影 成钊

责       编 赵天润

封东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