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痛悼!巨星陨落

2024-10-05   央视网   阅读量:124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实验高能物理学家、粒子探测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叶铭汉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10月4日12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图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回首这位百岁老人的一生,他为中国建造核物理、高能物理实验基地,以及为我国在世界高能物理实验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们也一定能够做到”

    今年4月2日,是叶铭汉的99岁生日。当天,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组织召开了“叶铭汉先生与北京谱仪物理学术报告会”。

    活动持续了一个上午,叶铭汉全程参加。他系了条红色的围巾,坐在前排。会上,叶铭汉还宣布从个人积蓄中向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300万元,支持青年科研人员从事高能物理研究。

    今年4月2日,叶铭汉参加“叶铭汉先生与北京谱仪物理学术报告会”。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摄

    叶铭汉一直乐呵呵的。他还拿起刀子,象征性地在为自己准备的蛋糕上切了一刀。

    当天,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从大洋彼岸发来了贺信,他是叶铭汉在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的同窗,也是他的好友。

    “您是中国核物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您的杰出贡献,特别是在祖国正负电子对撞机探测器项目中的卓越领导,使您成为中国现代物理学的骄傲。您的学术洞见和卓越贡献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前行。”贺信中写道。

    叶铭汉于1925年出生于上海。1944年,叶铭汉成为西南联大工学院土木系本科一年级新生。大学时,他一度离开西南联大投身抗日战场。返回学校后,叶铭汉对物理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于是,在西南联大完成历史使命后,叶铭汉去往清华大学,进入物理系学习。

    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叶铭汉日渐迷茫,对学习物理学的规划又有些动摇。

    就在这时,1948年夏天,钱三强先生回国,被聘为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他作了一次关于欧洲物理学研究现状的学术报告。

    叶铭汉听了这场讲座之后,大受鼓舞,豁然开朗,决定学习原子核物理:这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学科,有太多新现象、新规律有待发现,是一座等待挖掘的“金矿”!

    叶铭汉立下志愿:要考研究生,从事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可以说,他一生的工作方向,很大程度上是被那场学术报告确定的。

    后来,叶铭汉如愿考上硕士研究生,师从钱三强。

    核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手段,也是现代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而开展核物理实验,就需要加速器和探测器。叶铭汉被老师分配的任务,就是了解一种常用的加速器——回旋加速器。

    后来,为了参加加速器建设,叶铭汉离开清华园,去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那是1950年,核物理研究“一穷二白”,缺少器材,缺少资金,缺少人员。有关加速器的各种关键技术,国内一点经验也没有。

    年轻的科研人员,在摸索中前进。在物理学家赵忠尧的带领下,叶铭汉参与了我国第一台和第二台静电粒子加速器的研制。

    叶铭汉曾说:“我们从未研制过这个,一些现在看来很简单的东西,当时花了不少时间。但它让我有了一种信心,别人能做到的事,不管多困难,只要我们认真努力去做,最终一定可以克服困难,一定能够做到。”

    后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叶铭汉转向高能物理实验研究。他领导研制和发展了漂移室、闪烁计数器、重粒子磁谱仪、多丝正比室等多种探测器,1978年在国内首先实现多丝正比室计算机在线数据获取,成功建造了我国第一个大面积漂移室。

“他是一头具有巨大内在力量的‘BISON(野牛)’。”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我国第一个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建设期间,叶铭汉全面负责了北京谱仪的设计和建造,并作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第二任所长,领导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研制。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利器。北京谱仪则是运行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一个大型探测装置,用来探测和分析正负电子对撞后产生的次级粒子。

安装完成的北京谱仪。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报

    其实,中国高能加速器项目历经曲折,在“七上七下”的挫折中诞生,围绕项目方案,也一直存有许多争议。正是在艰难中,老一辈高能物理学家为中国高能物理开辟出新天地。

    1988年10月16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实现正负电子束对撞。它的建成,被视为“中国继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

    与叶铭汉共事60余年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长郑志鹏研究员曾回忆,北京谱仪的加工过程中,大家遇到过许多困难。但叶铭汉还是尽量做到有所创新、具有特色。那时,国内工业制造水平与谱仪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谱仪的许多子探测器精度要求高、材料复杂,技术难度大,光是找到适合的生产厂家就颇费工夫。那些工厂,大部分不在北京,有的还在交通不便的三线地区,工作人员需要驻厂监督,常年离家。他们夜以继日工作,很少休假,毫无怨言。在叶铭汉的带领下,大家艰苦奋斗,顺利完成了部件加工,又投入到安装、调试工作。

    从1994年起,叶铭汉“退而不休”,在李政道的建议下进入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工作。作为中心学术主任,他通过建立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了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

    李政道评价这位老友:“他是一头具有巨大内在力量的‘BISON(野牛)’。”

叶铭汉院士。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叶铭汉也从来没有停止读书思考的脚步。他曾在采访中说:“人一生都要学习。技术发展很快,问题摆在面前,新东西、新发现会不断出现。”

    他也用实际行动践行这句话:1998年,李政道与美国加速器学校合作举办中国加速器学校,73岁的叶铭汉全力协助李政道,负责有关教学和组织工作。2005年,80岁的叶铭汉参加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实验中长期规划研讨会。2010年,85岁的叶铭汉还在为一些重大科研项目给出富有洞见的科研意见。

    ……

    在庆祝叶铭汉99岁生日的贺信里,李政道深情表示:“您的学术精神和为人师表的风范将激励着新一代的科学家不懈追求卓越。”

    如今,大师都已远去。

    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正在进行服役后的第三次改造。

    中国高能物理界,还在前辈科学家奠基的事业上,继续前行。

监制|李绍飞

编辑|单镜宇

审校|天明

来源|央视网综合央视新闻、科技日报

叶铭汉
中国工程院院士
物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