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与农业,在常人眼中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领域:一边是实验室里的高科技,一边是田间地头的传统劳作。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两个学科交叉的核农学领域,我国却是早已起步,并且走在全球前列。提及中国的核农学,不得不提的一位领军人物就是我国著名核农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子元。
陈子元院士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1956年,一份承载着国家未来希望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横空出世,和平利用原子能被赋予了重要使命。彼时的陈子元,因“到农村办学”正在浙江金华的田间地头默默耕耘,一纸调令将他召回所在的浙江农学院,赴上海参与了一场关于原子能和平利用的展览学习及讲习班培训。在讲习班的10个专题组中,他担任同位素农业应用组组长,在专家的带领下听课、做实验。
课程结束,不是终点,而是我国核农学崭新篇章的开始。面对一穷二白的起点,陈子元带领团队一步步探索、尝试、突破。终于,在1959年,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到来——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我国农业高校中的第一座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浮出水面。
陈子元在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测量放射性样品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初创时期,实验室在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的支持下获得了放射源。由于条件限制,运送人员将放射源放在一个铅罐里,再将铅罐放在一只铅桶里,上下左右填满沙子随身携带。
因为长时间接触放射源,运送人员的身体出现了反应,白细胞数量急剧下降,核辐射给他们上了实实在在的第一课。这无疑给整个团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连学校里其他系的人对同位素实验室避之犹恐不及。还有同事私下里讨论,放射性辐射的实验会不会影响生育。
在精确控制距离、时间和剂量的前提下,陈子元勇敢地站在实验第一线,给大家做榜样。“你们还没有结婚,我已经有孩子了,我来吧。”穿上防护服,他仿佛变成了一位无畏的战士,中国核农学的探索由此开始。他们还组织举办了同位素农业应用培训班,全校师生热情投入核技术农业应用研究。“我们不是在搞一个职业,我们是在搞一个事业。”他这样回忆在实验室的时光。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及研究成果获奖证书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除了组织创建我国农业院校第一个同位素实验室之外,陈子元院士在中国核农学领域还创造了多个第一:主持制定中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是国际原子能机构科学咨询委员会第一位中国科学家,中国核农学第一位院士……
这些值得铭记的成就背后,是陈子元院士无数个日夜的默默付出与无私奉献。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不仅要有探索未知的勇气与智慧,更要有守护他人、勇于担当的胸怀。
参考资料:
[1].骆香茹.陈子元:为农业生产贡献“核”心力量[N].科技日报.2024.01.09
[2].叶辉.陈子元的四个“第一”[N].光明日报.2014.03.28
[3].97岁的他说“以身许农是我一辈子的事!”[OL].共青团中央.2021.09.05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