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看来,真正的科学家不仅要能够揭示自然界的奥秘,更要能将这种理论再转化成改造自然界的技术或产品
■ 回望36年的科研之路,我最大的感悟就是:一个人的理想和国家民族的发展相结合是幸福的,一个人的事业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发展轨迹相重合又是何等的幸运
—— 沈其荣
编者按 / NJAU
9月24日,《中国教育报》“新闻丨人物”版“大家口述”专栏,刊载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沈其荣教授口述——《做“有理”“有用”的科研》。
回顾自己36年的科研之路,沈其荣院士用哲学的思维看待和分析自然界,用哲学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人生。
纵观36年的科研之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沈其荣经历了从有机肥到功能型有机肥再到植物根系或根际调控的转型,每一次转型都是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围绕“有理”和“有用”展开。在他的科学世界里,真正的科学家不仅能够揭示自然界的奥秘,是为“有理”,更能够将理论研究转化成改造自然界的技术或产品,真正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即为“有用”。
沈其荣善于用哲学的思维去看待和分析自然界的事物,他常说,鲜花插在牛粪上——绝配!因为,正是牛粪默默无闻地协调基质中的水肥气热,才能够使鲜花永不凋萎。
他更擅长用哲学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人生。在他看来,从冷门到热门,从热门到急需,每一次研究的转型,他都是“幸福的”和“幸运的”:“幸福的”是能够将自己的理想和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同时能够服务国家和社会所需,这叫顺势而为;“幸运的”则是自己的人生轨迹能够和国家民族的发展轨迹相重合,在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这叫生逢其时。
说起来,我与有机肥的缘分,从18岁就开始了。那时我高中刚毕业,放弃了留在镇上中学当代课老师的机会,在村大队书记的动员下,蹲点一个生产队,农忙时与队长一起带着社员抢种抢收,农闲时和青年突击队一起挖河(搞农田水利)、揇泥(一种积造有机肥的方式)。
1976年,我蹲点的生产队来了一名大学生,他是江苏农学院土化系的,我特别喜欢缠着他问东问西。在打谷场、田间、小路上,他给我讲了很多我不知道的事,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土壤是从石头中风化而来的”。那时候一个高中生怎么能理解这么“深奥”的知识呢,而就是这一点儿知识,始终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并奠定了我一生的路。
1978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带着对科学未来的憧憬,我踏进了江苏农学院土化系的大门,开始探索“土壤是从石头中风化而来的”奥秘。
大学前几年,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土壤的相关知识,但并没有走进有机肥的大门。直到大三时上了裴保义教授的课。当时,裴先生是国内著名的有机肥专家之一,他个子不高但学识渊博,讲课条理清晰,十分有魅力。读研时,我报考了裴先生的研究生,进入了有机肥研究领域,并得到了先生传授的真经:只有把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1978年进入大学,到1987年博士毕业,我用了近10年时间,把家庭经济读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但系统的科研训练,尤其是在怎么发现现象、提出假设(科学问题)、验证假设等方面得到了完整的训练,也为我今后的科学研究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8年,我正式成为南京农业大学的一名青年教师,主要从事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这一干,就是36个年头。我的研究之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但不管哪个阶段,都和国家、社会的发展需求紧密联系。
第一个阶段是有机肥。这其中也有一段机缘。1989年底,江苏省原化工厅厅长徐以达先生在当时的江苏省海安县考察“百万雄鸡下江南”项目后,发现养鸡场的粪便不能随地弃置,可以作为肥料来利用。他找到我,让我立题研究鸡粪的资源化利用。那时候,买一台小型造粒机需要3000多元,由于经费拮据,我一咬牙搓了3天,手工制造600多公斤鸡粪颗粒有机肥!浓浓的鸡粪味,却也让我对有机肥研究产生了别样的情感。那是我第一次走出实验室,实地接触有机肥,而我们首次利用颗粒有机肥防控番茄连作障碍的初步成功,更是坚定了我有机肥方向的研究之路。
1992年,机会再次来临,“优质有机肥堆制过程中的生物化学特征研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列入面上项目,有机肥研究领域进入国家视野。这个项目经费虽然是20万元,当时已经算很大的面上项目了,但要做具有一定规模的堆肥,这个经费还是相当紧张的,我只好继续在自己的实验室做堆肥。为了不让实验楼里的其他老师也接受堆肥味道的“熏陶”,我每天关紧门窗,一个人独自“享受”。从1992年到1995年,三年的探索,使我获得了做不同原料堆肥的菌种,这个实验室也就成为中国有机肥产业发展的发源地。
由于第一个国家基金面上项目的出色完成,1995年和1998年团队先后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的资助,研究不同有机肥养分转化和循环特征。两个重点项目的实施,基本上确立了我的团队在中国有机肥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1998年,在农业部第一批948重点项目的支持下,我和团队全面开始了有机肥产业化技术工艺研究,研发出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制造新工艺,显著提高了有机类肥料生产的效益和品质,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