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国理论物理学界的一面旗帜
中国核反应堆理论先驱和奠基者之一
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的探路先锋
从“殚思觅火”
到“杏坛育人”
他的人生一次次“转身”
却始终为我国核物理事业的发展殚思极虑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两弹一星”杰出贡献者
曾任原子能研究所(原子能院前身)
副所长的
黄祖洽
今天
是黄祖洽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让我们再次回顾他
“殚思求火种,深情寄木铎”的人生
共同缅怀致敬!
清华大学高材生
黄祖洽与父母、两个哥哥合影(20世纪20年代末,右一为黄祖洽)
1924年10月2日
黄祖洽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书香世家
自幼便热爱读书
在父亲黄迪庆的引导下
黄祖洽在小学时就主动阅读《代数》
还获得全校算术、语文比赛双第一
日寇侵华,时局动荡
黄祖洽中学时代曾几次转学
在“乱”中求学中度过
但他发奋读书、立志成才
以求报效祖国
并培养了超强的自学能力
1944年
黄祖洽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
考入西南联大学习物理
“游进了知识的海洋”
1946年至1948年
黄祖洽转入清华大学理学院物理系
1948年本科毕业时
黄祖洽意识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原子物理、核物理的重要性已经非常明显
核科学
将对中国的未来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
他选择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
师从钱三强和彭桓武
黄祖洽也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
清华大学研究院里毕业的
第一批研究生
1949年,黄祖洽在国立清华大学读研究生时的成绩单
核反应堆理论学的年轻“先生”
1950年研究生毕业后
黄祖洽进入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原子能院前身)工作
在所长钱三强的安排下
开始投入核反应堆理论研究
1956年4月,黄祖洽在莫斯科
1955年
凭借敢于打破惯例、质疑权威的
科研精神
黄祖洽在随“热工实习团”
访问苏联期间
用两种方法对反应堆临界尺寸进行计算
修正了苏联方面的设计方案
并在我国1958年实际建堆的
临界启动过程中
得到了进一步证明
1957年,黄祖洽(右)与何泽慧(中)、彭桓武(左)在工地
1956年5月
苏联援助我国的实验性反应堆和
回旋加速器开工兴建
为了培养一批反应堆理论工作者
彭桓武和黄祖洽共同
举办为期一年的反应堆理论训练班
挑选十几名应届生
手把手教他们具体计算和科研方法
组建起我国第一代核反应堆理论研究队伍
成功地保证了
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的安全运行
而那时的他
也只有32岁
朱光亚曾评价黄祖洽
是“我国核反应堆理论的奠基者、
开拓者之一”
“两弹”研制中的“半导体”
1959年6月
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
停止了对我国核武器的研制援助
我国从此走上了自主发展核武器的道路
黄祖洽负责领导
原子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四室)
探索原子弹的设计原理
由于氢弹的研制
在理论和制造技术上
比原子弹更为复杂
我国在进行原子弹研制的同时
就开始了氢弹原理的探索
1960年
黄祖洽被任命为
“轻核理论组”组长
进行氢弹原理的预先研究
1993年,黄祖洽(左)和于敏(右)在原子能所
为了加强原子弹研制和
氢弹预研工作的联系
黄祖洽又接受安排
分出一半时间
在核武器研究所兼职
把原子能所的研究成果
提供给核武器研究所
但不能把核武器研究所的工作
对原子能所透露
大家开玩笑说
要黄祖洽做个“半导体”
他成为当时
我国唯一一个同时参与
原子弹和氢弹研制的科研人员
在氢弹的预研过程中
黄祖洽充分发挥数学才华
最先推导出氢弹理论的
第一套总体方程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
仅过了两年零八个月
第一颗氢弹就成功爆炸
间隔时间之短
在世界上前所未有
黄祖洽在其中作出了特殊贡献
那段紧张而激动人心的日子里
黄祖洽常常为某一难关绞尽脑汁
历经几个不寐之夜是他工作时的常态
不计其数的演算换来瞬间爆发的绚烂
当全国上下为此沸腾欢呼时
黄祖洽却十分平静
“搞理论的人
觉得理论上应该是可以成功的”
超脱的冷静
过人的自信
是因为有了前期
一百二十分严谨踏实的准备
才有了一百分的“意料之中”
促成中国核数据中心建立
1972年
黄祖洽从“五七干校”
回到研究所
很快意识到“人才断层”问题的严重
他感受到一种难以推却的使命感:
希望培养出超过自己的一批人才
在为“两弹”事业奋斗过程中
黄祖洽深深体会到
核数据编纂与科研的重要性
早在20世纪60年代
黄祖洽就曾呼吁
“加强对在核反应堆和核武器研制中
有重大意义的核数据的
实验测量和理论计算工作”
第一届核数据委员会委员合影(前排左四为黄祖洽)
1972年
黄祖洽正式向二机部呈送报告
建议组织和开展核数据编纂和科研工作
促成了中国核数据中心的建立
并一直担任中心的顾问
核数据工作起步阶段
基础薄弱
好比开荒
从开头的艰苦创业
到发展的每一重要环节
黄祖洽都倾注了大量心血
黄祖洽为核数据中心成立二十周年题词
随着核物理发展和网络技术普及
黄祖洽大力支持
建立核基础数据库和
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为原子核物理与其他学科交叉发展
奠定基础
他再三嘱咐
要将此事坚持下去
从1975年中国核数据中心组建
到1985年
正式推出我国第一个核数据库
如今
中国核数据中心已成为
国际五大核数据中心之一
为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发展以及核安全
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保障
不计名利掌杏坛
“两弹”研制成功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
荣誉纷至沓来
功成名就的黄祖洽
却选择去北京师范大学
做一名普通教师
那时
北京师范大学新建了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
黄祖洽决定到大学里去
“我愿意做一个铺路者、架桥人
永远和年轻人在一起”
2013年10月23日,黄祖洽年近90仍坚持为学生讲课
直到生命的尾声
因身患癌症住院的黄祖洽
仍请假出来
准时出现在本科生的课堂上
为学生们上了“最后一课”
2014年9月7日
黄祖洽在北京逝世
享年90岁
在自己作的《述怀》诗中
他写道
忧患与生俱,璞玉赖琢磨
浪涛何惊惧,矢志苦航过
殚思求火种,深情寄木铎
山花今烂漫,何须绘麟阁
黄祖洽的一生
就像他最钟爱的莲花一样
淡泊宁静
不忘济世
“曾为攻关奋战苦
又与后辈铺路勤”
黄祖洽将自己的人生
浇筑进祖国的复兴与富强
盛开出杏坛下成蹊的桃李
用甘于平凡
树立起科技工作者心中
不凡的丰碑!
责编、制作丨陈琬
责校丨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