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郑纬民院士:做科普,为非专业人士消除信息差|院士上封面

2024-10-02   封面新闻   阅读量:86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实习生 吴翼君

    一头银发,脸上随时挂着笑容,说话不徐不疾。郑纬民院士在镜头内外,都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镜头外的他,是长期从事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并行算法和系统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镜头里的他,是B站著名UP主,是曾获得“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的“银发知播”13名“播客”中的一员。

    近日,郑纬民院士接受了封面新闻专访,并且寄语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要“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一件事”。

郑纬民院士

“银发知播”将讲台移至云端

    “春蚕不老,夕阳正红。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白发人创造的流量,汇聚成真正的能量。知播,知播,传播知识与文化,始终是你们执着的方向。”这是“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组委会写给郑纬民院士等13人组成的“银发知播”群体的颁奖词。

    “要做好科普这件事,非常重要也非常不容易。当时做科普的时候,就是觉得每次只要出一个概念,大家就会去跟风,有一些博主会打一些信息差,其实他们自己也不是很了解这个事情。我要以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大众,特别是告诉那些不是专业的人。”从2022年开始,郑纬民院士就在视频网站哔哩哔哩开始分享关于计算机领域的专业知识视频,几乎每个月都有更新。截至目前,郑纬民院士已经发布76个视频,并收获17.7万粉丝、56.8万点赞量。

    在郑纬民院士的视频内容中,没有花哨的剪辑转场,有的只是屏幕端一头银发的郑纬民院士,戴着银框眼镜,对着屏幕外的年轻朋友解读云计算、区块链、芯片等技术热点。

    “我们年纪大的人去做科普,也有一定的优势。一个是因为我们年纪大的人不像年轻人一样非常忙,时间上相对富余;另外,恰巧我们又懂这个事,所以由我们来做科普,也是挺好的一件事。”郑纬民院士说。

    郑纬民院士不仅解读技术热点,还特别关注青年朋友的成长。针对影响年轻朋友们一生的专业选择问题,他也在视频中从自己的角度给出了建议。他说:“我觉得我们年轻人要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一件事。不管你是做基础大模型训练,还是做专业的大模型训练,甚至做推理,都会有很多的事可以做。只要把它做好,你就是可以的。”

郑纬民院士

在某一领域用好大模型,也是一条路

    近年来,人工智能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诸多重要领域,AI大模型对算力的需求也产生了爆发式的增长。数据是大模型能力的核心,高质量的训练数据是大模型成功的关键之一。

    “现在我们的数据越来越多,数据越多,就有可能找到许多规律性的问题出来。一支大模型一定要有数据,没有数据,大模型、计算机再多也没用。”郑纬民院士说,“我们做训练,就是要训练大数据。数据是最重要的,不但要多,还要质量好,这样我训练出来的效果才会好。”

    据《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3年)》显示,我国数据资源管理和利用整体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存在数据有效供给不足、算力还需适度超前布局、数据多元流通模式待完善、数据价值有待进一步释放等挑战。

    “在基础大模型之上,再进行二次的数据训练,比如说医疗、金融、智能制造等不同的领域,训练成熟的大模型就会成为AI的医生、银行家等等。”郑纬民院士说,“要说基础大模型,美国人的确比我们做得好,但只要我们在某一个领域把它给用好,就不一定比他们差,这也是我们的另外一条路子。”

    郑纬民院士小资料

    1946年,郑纬民在浙江宁波鄞州出生。1959年,郑纬民步入初中求学阶段,上学需要从位于东钱湖陶公山曹家山头的家中,穿越1小时的石子路,前往所就读的中学。这段充满“坎坷”的路程,他几乎每日都赤脚小跑,风雨无阻,但从未迟到。正因“少年当有凌云志,万里长空竞风流”,这段不易的经历,给他的人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铸就了他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品格。郑纬民说:“大学教我知识,中学教我做人,培养了我吃苦耐劳、集体主义的精神。”

    1965年,郑纬民考入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1970年毕业后,郑纬民留校执教。50余年时间里,郑纬民院士依旧坚守在科研一线。作为计算机系统结构领域的专家,郑纬民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次。

    2016年、2017年,郑纬民及其团队参与的项目连续两次斩获有着世界超级计算应用领域“诺贝尔奖”之称的“戈登·贝尔奖”,实现了我国高性能计算应用成果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2018年,郑纬民院士成为首位中国存储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郑纬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存储系统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