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他的一个点子,为国家节省了上亿元! | 科学家日历

2024-09-27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阅读量:293

    1988年9月27日,一条白色“蛟龙”从我国东海海域的水面下腾空而起,拖着一道火光直冲天际。这一天,中国自行研制的导弹核潜艇从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

    这次的成功,也让中国成为继美、苏、法、英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技术的国家。

    在这次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之前,我国还曾成功进行过类似的水下发射固体潜地导弹试验。在这些试验成功的背后,曾有一位科学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给当时不算富裕的国家研究经费节省了上亿元。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导弹与火箭控制技术专家黄纬禄。

    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着力研究潜地导弹。1970年4月,黄纬禄临危受命,担任我国第一枚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

黄纬禄院士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与地地导弹不同,潜地导弹是在水下核潜艇上发射。想要获取导弹水下基本力学参数,就要进行模型弹投入水中入水深度的试验。 按照外国的模式,潜地导弹在上艇前要通过“陆上水池”进行试验,这种“陆上水池”需要专门建造。

    当黄纬禄赶到黄土高原的“陆上水池”建设工地时,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建造着。但是他心想,建造水池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而且,他们团队也验证过,水池并不能完全模拟水下环境。

    还有必要建水池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经过思考和论证,黄纬禄和团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不走国外的老路,取消陆上水池试验,利用南京长江大桥来做模型弹投放试验!

黄纬禄(中)与同事在

南京长江大桥上做导弹投放试验时的合影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随后,黄纬禄及其团队开始进行详细的论证,有了完备的方案后,他们召开专门的研讨会。

    会上,黄纬禄慎重地阐述了详细方案,当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钱学森也参加了这个研讨会,黄纬禄的这个方案让他不禁拍案叫绝。

    很快,方案得到了国家的批准,黄纬禄和试验队员们顶着烈日,来到南京长江大桥做试验。在那里,他们克服了高温“烤验”,用一身的痱子,换回了大量的有效数据。最终,模型弹试验获得成功。

    利用南京长江大桥来做模型弹投放试验这一创举不仅是对传统试验模式的颠覆,更是对科研智慧与勇气的极致展现。就是这样的一个点子,为国家节约了上亿元的研制经费,同时大大缩短了潜地导弹的研制周期。

黄纬禄院士

来源丨科普中国

    从水上试验的艰辛探索,到我国导弹核潜艇成功从水下发射运载火箭,其过程是艰辛的,成果是瞩目的。这段历程见证了黄纬禄这样的中国科研人员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在漫长科研过程中,黄纬禄始终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解决了诸多导弹在研制和试验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难题,探索出了一条我国固体火箭与导弹发展的正确道路,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参考资料:

    [1]黄道群,张铁钧.“巨浪一号”研制轶事[J].太空探索,2020,(07):78-81.

    [2]苏晓禾.黄纬禄:开创固体战略导弹先河[J].太空探索,2019,(04):70-71.

    [3]“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故事|黄纬禄[OL].中科传播.2013.11.03.

    [4]刘青山.百年梦想 航天传奇 追记“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J].国企,2012,(06):120-123.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黄纬禄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