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李政道、杨振宁得诺贝尔奖是因为费曼?费曼自己都不这样想

2024-09-23   现代物理知识杂志   阅读量:677

    众所周知,李政道、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发现宇称不守恒。但如果有人跟你说,宇称不守恒最初是费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1918 - 1988)提出来的,你信不信?

    这个说法来自一篇法国科技媒体Futura-Sciences的文章,《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去世,他未能知道其理论蕴含的平行宇宙是否存在》(https://www.futura-sciences.com/sciences/actualites/physique-prix-nobel-tsung-dao-lee-mort-savoir-si-univers-parallele-implique-theorie-existe-115075/)

    法国科技媒体Futura-Sciences的文章《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去世,他未能知道其理论蕴含的平行宇宙是否存在》

    有一位中国作者苏菲,把它译成了中文译 - 法媒关于李政道逝世的一篇报道

《译 - 法媒关于李政道逝世的一篇报道》

    译者谦虚地表示,自己是非专业出身,对文中的一些学术专有名词尝试添加了一些通俗化的解释,可能存在不准确的地方。也就是说,文中加星号的a - f部分是译者加的注释,不是原文。译者还感谢了ChatGPT的初译,所以这文章的作者栏写的是“苏菲、ChatGPT”!

    这篇文章最特别的一段是:

   基本粒子世界中可能存在“宇称不守恒”的假说由理查德·费曼在1956年的一次会议上提出*b,李政道和杨振宁也出席了此次会议。几个月后,这两位华裔物理学家对这一镜像对称性的破缺提出了精确的、并能导出几种具体的实验测试方法的描述*c。

    基本粒子世界中可能存在“宇称不守恒”的假说由理查德·费曼在1956年的一次会议上提出

    如果光看这一段,你可能会认为,宇称不守恒最初是费曼提出来的,李政道、杨振宁的诺贝尔奖首先要归功于费曼。实际上,译者本人就是这么理解的。他在文章结尾加了几段自己的“发散式感想”。其中说道:

   实际上,该假说第一次是被理查德·费曼在1956年4月初的第6届罗切斯特会议上提出的,李政道和杨振宁出席了该会议,可以合理地推理出他们在这次会议上听到过宇称不守恒的假说。

该假说第一次是被理查德·费曼在1956年4月初的第6届罗切斯特会议上提出的

    译者最后还写道:

   至于他们在各自自传(事发后50年左右出的自传)中对论文内容诞生过程的回忆,很可能双方都只记住了(无意识的有选择性记忆 - 脑细胞喜欢做的事)自己贡献大的那一部分(考虑到涉及到多个实验,外加检验标准),都只呈现了部分事实(就像《罗生门》探讨的主题)……

    这话的意思,似乎就是说李政道和杨振宁都忘记了提到费曼的贡献。

    说实在的,这文章可能实际的影响并不大,因为大多数读者看不懂其中的科学细节。但对于似懂非懂的人来说,可能就会产生这样的印象:发现宇称不守恒的头号功臣并不是李政道、杨振宁,而是费曼。中国最早的、也是迄今为止影响力最大的诺贝尔奖,其实应该归功于别人。

    但我需要告诉大家,这个观点完全是错误的。其实我最初并没有听说过这篇文章和这种说法,是我的前辈朋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刘益东老师看到这篇文章后,感觉有点不对劲,来问我的。我在刘老师话音刚落时就回答他,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因为费曼在《费曼物理学讲义》里,就明确写着宇称不守恒对他造成了巨大的震动。

    费曼的原文见《费曼物理学讲义》的第52章《物理定律的对称性》第7节《宇称不守恒》,其中说到:

   这件非对称的事实使我们感到如此的震惊,以致此刻还没有能从惊讶中充分地恢复过来去理解对于所有其他规则来说这将意味着什么。

《费曼物理学讲义》52-7节:这件非对称的事实使我们感到如此的震惊

    还可以再看看费曼这一节中详细的内容。他对李政道、杨振宁、吴健雄的工作是这样介绍的:

   由于出现了这种明显的失败,李政道和杨振宁建议做一些有关衰变的其他实验,试图检查一下定律在其他情况下是否正确。第一个这样的实验是由哥伦比亚大学的吴健雄女士做的……

《费曼物理学讲义》中对李政道、杨振宁、吴健雄工作的介绍

    可以看到,费曼对李政道、杨振宁、吴健雄的工作的介绍,跟常规的、在其他地方见到的介绍完全一样,即盛赞了李政道、杨振宁的理论贡献和吴健雄的实验贡献,而完全没有提到他自己。

    有人可能会说,也许是费曼谦虚呢?其实只要对费曼有一些了解,就会知道这位以“别闹了,费曼先生”著称的伟大科学家,完全不是个谦虚的人。如果他真的对宇称不守恒做出了重要贡献,肯定会大说特说的。

《别闹了,费曼先生》

    事实上,李政道、杨振宁的论文最初发表时,大多数物理学家是不信的,这其中也包括费曼。美国实验物理学家、198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拉姆齐(Norman F. Ramsey,1915 - 2011)当时问过费曼,该不该做实验来验证宇称是否守恒。费曼说,他愿意用一万比1的赌注来赌这样的实验不会发现任何东西,后来“谨慎地”改成了50比1。拉姆齐听了他的,没做实验,结果亏大了。

    拉姆齐获得198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1989/ramsey/facts/)

    犯类似错误的人还有很多,例如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泡利(Wolfgang Ernst Pauli,1900 - 1958)、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布洛赫(Felix Bloch,1905 - 1983)、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朗道(Lev Davidovich Landau,1908 - 1968)。这充分说明,宇称不守恒是个极其反直觉、反常识的发现,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想到的。

    还有一点有趣的是,费曼出生在1918年,只比杨振宁大4岁,比李政道大8岁。但他成名特早,在读博士的时候就被广泛视为天才。所以杨振宁到芝加哥大学读博士的时候,费曼已经是学术界著名的权威了。但他在发现自己犯了错误以后,并没有文过饰非,而是老老实实地承认,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才是李政道经常引用的杜甫的诗“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还有一个有力的旁证是,虽然费曼成名比李政道、杨振宁早,但他得诺贝尔奖却在这两位之后。李政道、杨振宁是在1957年,即提出宇称不守恒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创下了从做出成果到获奖之间时间最短的纪录。而费曼获得诺贝尔奖是在1965年,和施温格(Julian Schwinger,1918 - 1994)、朝永振一郎(Sin-Itiro Tomonaga,1906 - 1979)分享,因为他们三人各自独立地提出了量子电动力学。如果费曼真的对宇称不守恒有重大贡献,他怎么不在1957年就获奖呢?

    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1965/summary/)

    以上这些,是基本事实和情理层面的分析。大家由此可以明白,费曼对宇称不守恒并没有很大的贡献。但如果是想刨根问底的人,就会问,法媒这篇文章的说法究竟是怎么回事?

    对此的回答是:费曼想到的宇称不守恒,只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宇称不守恒,是一个广泛的物理规律。前者并没有很大的价值,后者才是惊人的突破。

    苏菲在翻译法媒文章的时候,加了一个注释*b,说参考公众号“知识分子”在8月13日发表的宇称不守恒是如何发现的?。没错,确实可以参考这篇文章。但如果仔细读了这篇文章,就会发现其中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下面我们来读一下相关的段落:

   1956年,粒子物理前沿的一个谜团是θ-τ之谜。θ和τ是两种奇异粒子(某一类粒子,具有一种叫做“奇异数”的性质,在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支配的过程中,奇异数之和保持不变),质量和寿命都一样,但是衰变不一样,分别衰变成2个和3个π子。每个粒子的宇称用1或-1代表,衰变产物的总宇称是各个粒子的宇称相乘。每个π子的宇称是-1,因此如果假设衰变过程中宇称守恒,可以推论,θ和τ的宇称分别是1和-1,不一样。所以有两个可能。一个可能是,两种粒子是同种粒子,但是宇称不守恒;另一个可能是,宇称守恒,这两种粒子不同,那么就很难理解它们质量和寿命完全一样。

   1956年4月3日至6日,第6届罗切斯特会议(这个系列会议后来称作国际高能物理大会)上,杨振宁做了关于奇异粒子的综述报告。随后费曼帮布洛克(M. Block)问了上面所说的第一种可能。杨振宁说,他和李政道研究过这个问题,但是没有明确的结论[1]。李政道在1986年的回忆中,也确认这一点,并说当时他们考虑到,如果假定宇称不守恒只是发生在θ-τ的弱衰变,那么可测量的效应正是已经观察到的现象[2]。

《宇称不守恒是如何发现的?》中相关的段落

    如果你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应该会感到已经说得一清二楚了。如果不够了解,那么我们再来解释一下。当时物理学界关心的仅仅是θ和τ这两个粒子究竟是两种粒子,还是同一种粒子,这个孤立的问题。既然发现它们有很多性质相同,只有宇称不同,那么很自然就会产生这样的猜测:它们是同一种粒子,但在这里宇称可以不守恒。

    任何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的人都会产生这种想法,不产生才是奇怪的。但这个想法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因为它只是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补丁,由此不能得到任何新的知识。好比你本来认为,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然后发现有一只乌鸦是白的,于是你加一条规则:这一只除外。这是层次很低的做法,因为它完全无法告诉你,再见到一只乌鸦的时候该怎么办。

    在这一段里提到的,杨振宁的报告、费曼的问题以及李政道的思考,其实都是在这个层面,即就事论事地只考虑θ-τ这个孤立的问题。真正带来巨大突破的,是李政道和杨振宁后来想到,这也许不只是θ-τ的问题,而是所有弱相互作用的问题。

    他们在技术层面真正的贡献,是仔细检查了以前所有的实验,发现对于万有引力、电磁力和强相互作用,已经有充分的实验证据说明它们宇称守恒,但对于弱相互作用,从来没有这样的实验证据。因此他们提议去做这样的实验,然后吴健雄做了最早的这种实验,得到了宇称不守恒的结果。所以现在对于宇称不守恒的认识是,所有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都不守恒,这才是李政道、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费曼没想到这一层,所以他很自然地也没有来争功,这是完全正常的。

吴健雄等证实宇称不守恒的实验

    在这里,还可以介绍一下吴健雄有多么了不起。她听了李政道的建议之后,立刻就决定要做这样的实验。因为即使没有发现宇称不守恒,也至少可以测出宇称不守恒程度的上限,这也是个重要成果。她那时本来要跟自己的丈夫袁家骝一起去参加国际会议,然后回中国,但她当机立断让袁家骝独自去,自己留下来做实验。跟前面提到的泡利、朗道、布洛赫、拉姆齐、费曼相比,更可以意识到吴健雄的伟大之处。

吴健雄与袁家骝

    如果你想对宇称不守恒获得更多的了解,包括宇称是什么意思、宇称守恒是什么意思、宇称不守恒又是什么意思等等,欢迎来看我的文章,例如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纪念李政道先生 | 袁岚峰

    在翻译法媒的文章结尾,译者的“发散式感想”中,有这样几句:

   他们获奖的理由并不是因为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的思想,而是因为提供了若干可行的弱相互作用物理实验及检验标准来检验宇称不守恒的假说,也就是说,在吴健雄用实验结果证明宇称不守恒之前,没人能确定这个假说一定成立(殊不知,在科学发展道路上,有众多被实验否决过的假说)。而实际上,该假说第一次是被理查德·费曼在1956年4月初的第6届罗切斯特会议上提出的,李政道和杨振宁出席了该会议,可以合理地推理出他们在这次会议上听到过宇称不守恒的假说。

    对于似懂非懂的人,可能会感到这话是说李政道、杨振宁的成果并没有那么大。但现在,大家知道这种说法错在何处了吧?它的错误有两点。一是把费曼猜测的θ-τ这个孤立问题中宇称不守恒,夸大成了在所有弱相互作用中都宇称不守恒,其实这完全是两回事。二是让人以为提供检验标准是个次一级的贡献,但其实这才是真正顶级的贡献。就像爱因斯坦,在提出广义相对论后立刻就提议一些判决性的实验,例如经过太阳的光会被偏折。做过科研的人都知道,设计出这样的实验是真正了不起的,这是哲学空谈与科学实证之间的本质区别。以为这样的表述能贬低李政道、杨振宁,是彻头彻尾的外行。

爱丁顿爵士获得的1919年日全食的照片之一(引力弯曲光线的那些事儿 | 曹则贤

    最后,我想谈一下如何看待这类问题。有人可能会怀疑,这种宣传是故意打击中国人的自信心,非要把中国迄今为止对自然规律最重要的贡献说成源自外国人。我觉得,很难猜测别人的动机。无论对法媒还是对译者,都是如此。但我们可以做的和应该做的,是保持批判的头脑和开放的心态,对于奇怪的说法多存一个问号,多方了解事情的真相。正如一句知乎体名言: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杨振宁
中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政道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吴健雄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 杨振宁
  • 李政道
  • 吴健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