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谭蔚泓院士拿下国际分子影像领域大奖!为肿瘤药物装“定位器”、做影像就能断病理……这些研究“脑洞大开”

2024-09-20   浙江日报潮新闻客户端   阅读量:63

    中国科学家拿下国际分子影像领域大奖!近日,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所长谭蔚泓院士在第17届世界分子影像学会议上,获得组委会颁发的Britton Chance Lecture Award。

    国际大奖花落中国科学家

    世界分子影像学会议是一个汇集全球分子影像领域顶尖专家和创新者的学术盛会,每年都会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科学家、医学专家和工程师等参加,分享他们在分子影像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领域前沿,推动分子影像学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创新。

    此次大会上,谭蔚泓院士以“Aptomics:核酸适配体组学”为题分享他在分子影像学上的最新成果与学术见解。

    Britton Chance Lecture Award,是大会专门为表彰基础成像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的科学家而设立。在每一届的WMIC会议上,委员会都会从所有的演讲者中,选出一位在分子影像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来授予此项殊荣,以表彰他们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或临床应用方面的成就。

    谭蔚泓院士凭借其在核酸适体领域的卓越贡献摘得国际大奖,他和团队在该领域的诸多研究为更早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尤其是肿瘤的精准诊疗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其中,多项研究成果的落地、转化已经“未来可期”。

谭蔚泓院士在会议现场 受访者供图

    装上“定位器”,让化疗药物更精准

    在讲这项研究之前,我们先来讲讲分子医学。如果把人体比作一部机器,生病就意味着机器的某些分子部件出了故障,从分子层面进行疾病诊断,并提供治疗方案,是未来医学发展的一大方向。

    再来看谭蔚泓院士研究的核酸适体,它就是一种分子,并且被称为“科学家的抗体”。

    “它不是体内自然生成的,是科学家在实验室通过筛选合成获得,你可以理解为,它是经过人为选择的。” 谭蔚泓院士解释,因为体积小、免疫原性低、易于修饰及化学合成等特点,核酸适体在眼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骨科疾病等,尤其是肿瘤的诊治上,都能发挥巨大作用。

    提到肿瘤治疗,很多人都会想到化疗。化疗能杀死癌细胞,但它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精准的靶向性,所以会有严重的毒副作用,对患者来说,常常遭遇“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情况。

    谭蔚泓院士团队探索了核酸适体在靶向药物开发中的应用。在这项应用中,他们可以为化疗药物装上分子靶头,类似于装上了“定位器”,引导药物精准直击癌细胞,而不损害正常组织,大大降低化疗的毒副作用。

    “不同的癌症治疗药物可以适配不同的核酸适体,目前我们已经在黑色素瘤、三阴性乳腺癌等几类恶性肿瘤的治疗方面进行了相关的临床试验。”谭院士表示。

谭蔚泓院士在会议现场

    做PET影像,就能判断肿瘤病理

    在肿瘤的诊断上,核酸适体也能发挥更精准的作用。

    谭院士解释,一直以来,在临床诊断中,某些部位的炎症区域和肿瘤区域由于在影像学上的相似性,很难加以明确区分。一些炎症的外貌发生改变后,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肿瘤。这个时候,如果要确诊,就需要做病理检查,对患者来说,就需要进行有创操作。“从临床数据来看,有10%-30%的概率,病理诊断发现,这些病变其实是炎症,而不是癌症。”

    针对这一医学难题,谭院士团队在研究中,将核酸适体和放射性核素相结合,构建出一种核酸适体探针。这种探针是一种药物试剂,注射到患者体内后,结合PET影像成像技术,就可以精准识别其体内的“病变”是炎症还是肿瘤。

受访者供图

    谭蔚泓院士表示:“我们已经做了相关的临床研究,核酸适体技术有望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分子影像学诊断方法,更准确地区分不同类型的炎性疾病与肿瘤。”这也意味着,在未来,肿瘤患者不需要进行有创的病理检查操作,只需要接受PET影像检查即可判断是否为恶性肿瘤。

谭蔚泓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