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终身患卒中风险高出欧美1倍以上,同时,我国卒中首次发病年龄较欧美年轻(提前13年),如何提高卒中患者的救治水平?8月3日,粤港澳脑科学论坛暨2024年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脑血管病管理分会学术年会在广州召开,会上来自全国的神经科专家聚焦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技术的前沿进展和创新应用,展开深入探讨。
据悉,会上,脑科学领域领军人物吉训明院士团队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二医”)达成战略合作,将积极探索AI技术在脑科学领域的应用,携手建设广东省脑重大疾病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吉训明院士作主旨演讲《患者驱动的创新研究》
中国卒中平均年龄比国外提前13年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越来越严峻,这使得卒中的发病率也很高。据统计,我国脑卒中各项流行病学指标数据居高不下,发病率、死亡率占全球三分之一,患者数量占全球的28%。数据显示,1990年至2021年,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上升143%,患者数量增加145%。
会上,吉训明院士作主旨演讲《患者驱动的创新研究》,分享其团队在脑卒中急诊救治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创新理念。吉训明院士介绍,中国居民患卒中风险为39.3%,美国为18%;我国卒中平均首次发病年龄为61岁,美国为74岁,英国为69岁;中国卒中年复发率高达17%,英国为12%。可以说,我国居民卒中患病风险世界最高(195个国家之最)。
值得注意的是,采用欧美的卒中防治指南,为什么我国防控不理想?吉训明院士认为,这是因为卒中的病因不同,我们更需要适合中国人自己的循证指南。“欧美主要以颅外血管为主,大动脉狭窄大于90%,颅内小于10%;而我国则以颅内血管为主,颅外大动脉狭窄约50%,颅内约50%。所以,采用剥脱、搭桥和支架无效,而药物治疗效果不太理想。”
早期应用常压高氧有利于患者恢复
吉训明院士表示,神经科大夫的使命就是让人群卒中的发病率下降、残疾率下降、死亡率下降。
缺血性脑梗的本质就是血流阻断导致缺血,核心是尽快恢复血流。在临床上,恢复供血,多采用静脉溶栓或机械取栓,前者改善卒中预后,患者获益率为44%,出血风险为6%;后者改善卒中预后,患者血管再通率为84%,出血率为5%。
“在我国,卒中溶栓与取栓整体比率并不高,我国为3%-5%,而欧美为15%-30%。”吉训明院士指出,在院前和院中卒中绿色通道急救流程上,传统的串联式流程要完善为精益化并联式流程。值得注意的是,血管再通并不等于有良好的预后,其中BAOCHE等研究显示,血流再通80%,但是良好预后只有39%。因此,卒中的急救不仅仅只是疏通血管。
“缺氧是造成缺血脑损伤的主要因素,现有的证据表明,早期应用常压高氧,可以拓宽再灌注时间窗,降低梗死体积,持续的4小时高流量吸氧对卒中患者可行,安全。”吉训明院士说。
我国卒中防控不理想
合作建设脑重大疾病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会上,脑科学领域领军人物吉训明院士团队与省二医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合作建设广东省脑重大疾病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会上,省二医院长瞿红鹰透露,医院正在建设面积5000平方米的急救中心,卒中的急救将是其中一个重要方向。
作为广东省应急医院,省二医在脑卒中救治方面拥有成熟的绿色通道流程和丰富的救治经验。“有了吉训明院士团队的指导与支持,医院将进一步优化脑卒中急诊救治流程,提升救治效率与质量。”何旭英表示,“同时,医院还积极推进神经医学中心建设,通过整合神经内外科资源,打造脑血管病、功能神经、神经肿瘤、神经重症四大亚专科,全面提升医疗服务与科研能力。”
据了解,未来,省二医将继续深化与吉训明院士团队的合作,探索AI技术在脑科学领域的创新应用,打造“没有围墙的医院”和“没有距离的急救手术”,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患者。
文、图 | 记者 张华 通讯员 朱健 初咏梅
编辑:朱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