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为世界石窟寺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2024-09-20   中国文化报   阅读量:437

莫高窟第45窟修复现场   敦煌研究院供图

    “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成就出色,将传统技术与尖端科技相结合,以数字化方式记录莫高窟和云冈石窟等遗址,为全球遗产保护工作树立了榜样。”日前,在甘肃省敦煌市举办的“2024·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点赞”中国石窟寺保护成效。

    “经过70多年努力,中国重要石窟寺重大险情基本消除。”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上介绍,融“价值阐释—监测预警—环境控制—灾害治理—保护修复”于一体的中国石窟寺综合保护理念已经成为共识,中国石窟寺保护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

    贡献中国智慧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视察时强调,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加强石窟建筑、彩绘、壁画的保护,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说,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敦煌研究院5周年的日子举办论坛,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推动石窟寺保护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的务实行动。

    来自俄罗斯的奥莉娅·普隆金娜是一位传播与研究敦煌学的国际学者,她非常认同中国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以及自然环境保护方面的思想理念:“自然环境不断变化让石窟保护变得非常复杂和困难。大家不仅要学习石窟保护技术,更重要的是先树立保护意识。我们不害怕做事,但害怕不知道要做什么。”

    韩国文化遗产专家赵相淳一直关注敦煌研究院关于数字化和风化问题等方面的研究。他认为,中国石窟寺的保护经验对韩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影响。

    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凌明看来,未来石窟寺保护的方向包括深化国际合作、推动科技赋能、加强人才培养以及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等。要实现石窟寺可持续保护和利用,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跨学科合作带来保护新思路

    历经70余年,中国石窟寺保护已从最初的调查阶段进入到科技创新的深入应用阶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石窟寺保护理念。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介绍,敦煌研究院已总结形成了古代壁画彩塑、石窟寺崖体及土遗址保护加固、石窟监测预警、文物数字化及文物消防安全等成套关键技术体系,应用于6处石窟寺的日常保护管理,并推广到了16个省区市的300多项文物保护工程。

    2021年以来,龙门石窟研究院启动了新一轮保护工程。该院联合多家科研单位,对奉先寺本体区域开展了全面的病害调查评估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发现和成果,如造像体表发现金、银等元素,发现绿、红、黑色颜料,初步确定奉先寺部分造像使用了琉璃作为眼珠等。

    跨学科合作为石窟寺保护带来了新思路。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刘汉龙介绍,目前,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微生物岩土工程备受关注,为岩土类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大量实验,验证了微生物矿化加固技术对石质文物、土遗址和可移动文物等修复的有效性。该技术已应用于大足石刻的保护工作,修复效果良好。

    重庆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介绍了中意两国合作对大足石刻舒成岩摩崖造像进行保护修复的情况。她说:“我们与意大利威尼托文化遗产集群合作,采用传统工程地质勘察手段查明了病害原因,通过对发育病害进行必要干预和预防性保护,确保了造像安全,有效维系了舒成岩摩崖造像的原真性,促进了两国石质文物保护与修复领域技术与经验的交流。”

    让石窟寺“活”起来

    随着文化、旅游的不断融合,各地的石窟寺成了热门打卡地。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部长雷政广介绍,自1979年开放以来,莫高窟已累计接待来自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2700万人次,2019至2023年,年客流量增幅为24%。但与此同时,不均衡的客流也会打破洞窟相对恒定的微环境,对莫高窟的保护开发工作提出了挑战。为此,敦煌研究院制定了一整套管理流程,研究洞窟合理的游客承载量,在每个洞窟部署环境监测系统,根据洞窟的时代、位置、保存状况和可观赏性,设计了合理的参观线路,分流、疏导游客,提升参观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石窟寺还纷纷探索数字化创新,让文化遗产更加生动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游客可观赏敦煌石窟艺术高清数字电影。去年,敦煌研究院上线了“数字藏经洞”展馆,实现了在数字世界复现文物。云冈石窟景区开发了数字扫描和3D打印技术,游客可凭借VR眼镜欣赏石窟,沉浸式体验历史遗迹的魅力。大足石刻景区深入实施景区保护提升、数字活化工程……

    关于未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表示,石窟寺遗址研究还需高度重视文化景观价值保护和研究,重视石窟寺群的联系和中小石窟寺的保护,多维度展示石窟寺遗址价值,让石窟寺“活”起来。

刘汉龙
中国工程院院士
岩土工程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