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江苏扬州:“泥腿子院士”痴心问稻 守护“大国粮仓”

2024-09-16   扬州日报-扬州网   阅读量:26

    “大半辈子都在和水稻打交道,粗粗算下来,我从事水稻研究已经快50年了,这么多年其实就关心一件事——粮食。”如今,年过七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仍旧步履不停。在水稻生长关键时期,张洪程必定带着团队师生前往各个基地考察苗情。忙碌的夏季,他曾一天之内跑了5个县区。

    “张院士,您的鞋底咋断了?”

    “啥?嘿嘿,我说咋感觉脚底漏风。”

    这个暑假,在泗洪现代农业产业园,张洪程沿着七公里长的滚烫“稻路”,走了两个小时,硬生生走断了鞋底。直到身边的同事关注到,他才嘿嘿一笑。

    夏天是水稻生长关键时期,按照苗情进行肥水调控,对提升水稻产量至关重要。当日,作为江苏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洪程清晨5:30就带着科研团队,奔赴水稻种植基地。一天里,他走访考察了宿迁泗洪、宿城、宿豫等基地,为3000余亩稻田问诊把脉。

    “这块地要赶紧上水,不能再耽搁了。”“这块地苗数还不够,赶紧再追施些尿素或复合肥。”……边走、边看、边问、边诊断,张洪程揪出问题关键,耐心细致地指导。像这样“痴心问稻”,张洪程一干就是近半个世纪。因为这份痴迷,他研发出了水稻轻简化、机械化、精确化栽培技术。张洪程的科研成果既丰富了我国作物栽培耕作理论体系,也走出了实验室、试验田,在广阔田野上开花结果,不仅让农民腰板“直起来”,也让粮仓“满起来”。

    作为农民的儿子,张洪程出身“农门”,心在“农门”,始终情系农业、农村、农民。大学毕业后,他毅然选择投身农业科技的教学、研究和推广工作,全力以赴探究农学、农艺领域的知识理论,步履不停地为农民送去增收致富的新科技。

    “张老师经常半夜从扬州出发,早上7点来到田头,调查水稻农艺性状。每次,都让我准备一双雨靴,一个装肥料的薄膜内胆(围在腰间可以阻挡一些露水)。”学生周年兵感慨道,老师几十年如一日,艰苦朴素的作风感动着他们一代代农人。

    如今,张洪程的足迹遍布苏、浙、皖、赣等多个水稻主产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撸起袖子看苗,脱下鞋子下田。当地农民都亲切地称他是“咱们庄稼人的泥腿子教授”。

    “只有在生产第一线,才能发现真问题,了解真需求。”“农业要想取得成果,一定要实事求是,把工作做到极致。”“只要身体允许,我绝不会停下脚步。”这是张洪程经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

    每年开学,张洪程都会给新生讲一个算式:1.01的365次方约等于37.7834,而0.99的365次方约等于0.0255。37.7834和0.0255,就是一年中每天努力一点和每天偷懒一点的区别。张洪程借此告诫他们,珍惜每一天,不辜负每一寸光阴。

    多年来,张洪程始终坚守教学一线。他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推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主编《农业标准化概论》等多门专业课程教材。2022年,由他领衔的“水稻丰产优质技术创新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数十年来,在张洪程的“精耕细耘”下,140余名博士、硕士接力走进乡村,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把科研成果送到千家万户。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长为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管理服务一线的中坚力量。

    “沃野千里仓廪实,乡村振兴人才旺。”这是张洪程最大的心愿。年过古稀的张洪程,依然翻山越岭、披荆斩棘,以一颗赤子之心,守护“大国粮仓”。

    通讯员 张运 虞璐 记者 乔云
    责任编辑:煜婕

张洪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