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浦江创新论坛之未来能源专题论坛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指出,全球航运业正加速进入低碳甚至零碳时代,当前要抓紧多路径技术的开发与储备,加快发展绿色燃料与绿色船舶产业。
黄震说,2023年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的《阿联酋共识》被视为“化石燃料时代逐步退出的开始”。而能源绿色转型的基本逻辑是,供给侧通过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碳捕集、核能,实现零碳电力;供给侧通过再电气化、间接电气化,实现绿电、绿色燃料和绿色原料的替代。
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正在成为各国共识。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第80届会议(MEPC 80)在2023年7月通过了《2023年减少船舶温室气体排放战略》,目标是到2050年左右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并承诺确保到2030年采用替代性零和接近零的温室气体燃料。
黄震认为,船海动力能源的变革路径主要有三条:在内河湖泊,或是固定点对点运行的船舶,都将会采用零碳电力为驱动;在大洋上实施运输的船舶,将使用绿色燃料;还有一部分必须使用化石燃料的船舶,将安装船载碳捕集装置。
其中,绿色燃料是以阳光、水、二氧化碳、生物质、氮气等为原料,制备成氢气、甲烷、甲醇、二甲醚、氨、合成柴油、合成航空煤油。“利用零碳电力制取氢、氨和合成燃料,既是绿色燃料,也是一种新型储能方式。”黄震指出,该路径在储能规模和储能时间上有独特优势,可实现跨季节大规模存储和广域共享。
黄震透露,上海交大致力于研发二氧化碳电催化合成燃料技术。该技术使用太阳能,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利用水或者氢气,将二氧化碳活化为燃料。在现有研究中,该技术可以制造出一氧化碳、甲酸、甲烷等产物,目标是通过增加碳链长度,获得十六烷值大于45、碳链长度9-16的产物。“我们利用零碳电力,将水和二氧化碳在共电解池里获得混有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合成气。再通过费托合成,制取适合重载动力的合成燃料。”黄震说,目前交大研究人员正在进行四个项目研究,包括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机理及电机材料研究、高性能低温二氧化碳还原关键技术及电解池堆研发、高温共电解水/二氧化碳关键技术和电解池堆研发、高效能可再生合成燃料系统研发与集成,“预计到2026年研制出分布式可再生合成燃料制备系统,2028年实现高一致性、长寿命电解池堆规模化制造,2030年实现可再生合成燃料系统批量化工程运行”。
编辑:zy 摄影:杨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