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进事迹  >  先进事迹详情

弘扬教育家精神 | 袁渭康院士:认真与笃行

2024-09-05   华东理工大学新闻网   阅读量:429

编者按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面展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成就和广大教师立德树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校园媒体特推出“弘扬教育家精神”主题系列内容,深入宣传优秀教师典型,展示优秀教师在教书育人、科技创新、服务师生、奉献社会等方面的风采,营造校园尊师重教浓厚氛围,激励广大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实践,推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凝聚奋进合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在2022年华东理工大学开学典礼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袁渭康作为教师代表向新生寄语:“‘认真’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无论是从事学术研究还是培养学生成才,袁渭康院士一生秉持和践行“认真”二字;无论是风华正茂还是耄耋之年,他都以严谨、专注、求真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每一个阶段。

    回顾近九十年的人生旅程,他坦承自己年少时心浮气躁,但在大学校园中感受到了严肃的学术氛围,从而选择以科研和教育为终身职业。他自诩并非胸怀大志,但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能以认真进取的态度抓住时机,取得突破,年过不惑,毅然前往麻省理工学院进修学习,回国后受母校重托担任反应工程研究所所长,成为化学工程领域的杰出人物。

    70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将心血倾注其中。作为学者和导师,他以“认真做事,平实做人”为准则,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学反应工程人才。没有华丽辞藻,他用一生的实际行动展现了永不言败的执着。

    一

    炼繁为简、简中求真

    袁渭康院士常说,他的人生道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母校给予的培养、指引和促动

    1953年,袁渭康考入华东化工学院(即华东理工大学)化工机械专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推荐报考本校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他在本硕9年间认真笃行,勤奋求实。“本科学习,我解决了学习方法的问题;研究生学习,我初步尝试了自学与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1978年,一次谈话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国家将选送一批专业人员公费出国进修,为期两年。袁渭康先生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出类拔萃的工作业绩获得这次国家公费出国进修的机会,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学习和研究。

    在麻省理工学院,他要和团队成员们完成美国能源部的一项课题:固定床煤气化反应器的计算机模拟和优化。面对设施先进的实验室、在国内从没见过的大型计算机,袁渭康心里清楚,这样的课题研究,在当时的中国是根本不可能开展的。如何利用先进的实验室设施和大型计算机,他面临种种困难,但他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工作中,每天忙碌地在计算中心、办公室和住处之间穿梭,夜以继日地工作,甚至熬夜到凌晨两点,不懈钻研,攻克一个个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持续的辛勤劳动和专注研究让袁渭康成功完成了这项课题,并递交了近百页的详尽报告,成为整个课题研究的重要总结。这份报告展现了他在煤气化反应器计算机模拟和优化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成果,在当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在美国的学习经历让他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并在前沿科研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1981年回国后,他被学校委以重任,担任化学工程系系主任,随后又任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所长。他提出“研究所要办得好,既要出更多应用成果,也要提高基础性研究的水平”。几十年间,他带领研究团队基础科研与实际应用双管齐下,小到自己用焊、车、铣、刨等工具来制作实验设备,大到与中石化合作开发万吨级丁烯氧化脱氢反应器,在提高团队学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对我国石化工业反应器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983年,他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支持下建立了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成为中石化产学研合作的典范。1987年,他作为主要学术领导,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浙江大学一起谋划并于1991年建成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国化学工程学科领域“强强”联合的典范。

    “我必须做的,是要使研究所成为高水平的、具有一定国际声誉的研究集体,以回报社会,回报母校。”袁渭康院士说。

    为了促进我国化工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也为了培养有国际化素质和视野的高层次人才,他积极推动国际合作。1992年,袁渭康创议成立亚太化学反应工程工作委员会(APCRE)并任首任主席。该委员会现在是与北美的NASCRE和欧洲的ESCRE平行的三个国际组织之一。在他的努力下,原来只在欧洲和北美轮流举办的ISCRE在中国举办,使ISCRE成为全球性的化学反应工程研讨会,也使我国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成为国际学术界中的一支主流。

    袁渭康院士对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方法论的思考从未停息过,多年前,他与陈敏恒先生合著出版的《工业反应过程的开发方法》,是少有的为反应过程开发提供指导思想的参考书。近年来,他提出的“炼繁为简、简中求真”理念,则是他多年工作方法的高度凝练,也是他认真做事工作态度的高度体现。

    

    传承发展,人才为本

    “三十年指导学生最重要的体会是,为了对学生负责,使他们在工作中有足够的能力储备,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备克服困难的心理素质。这种素质只有通过他们自己在研究工作中既经历过‘山穷水尽’之日,然后又步入‘柳暗花明’之时来造就。”在自传中,袁渭康院士总结了自己的为师之道。

    “我与学生的关系,完全是教学相长的关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肯定学生,教学相长,最终形成相互尊重的关系——以赤诚之心行师道传承,袁渭康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化学工程人才。

    严师出高徒,袁渭康注重培养学生摘树上果子的本领,“至于是什么样的果子,也许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跳得更高的本领和决心”。

    “如果要在事业上作出一点点成绩,必须做到一丝不苟。”在科研工作中,袁渭康对实验的计划往往要反复思考,不放过一个细节;在研究工作中,每一个论点、每一个实验现象他都会认真推敲,如属文献未报道过的,也必仔细核对,以求确实可靠。这种认真风格,也体现在带学生上。袁渭康早期带的学生,论文都经过他逐字逐句的修改。后来这些学生成长为博士生导师,也将当初导师对他们的要求延续下去。

    王辅臣教授回忆,当年他入校时,袁渭康给化工系两个专业的新生作首场报告。“30多年过去了,袁先生报告中引用的一则寓言故事,一直铭记于心,那就是‘干粮与猎枪’,以此引导我们在大学期间要学会自主学习。”从2004年起,王辅臣在给能源化工系新生上“专业概论”课时,多次引用“干粮与猎枪”的故事,激励学生在大学期间掌握自学方法,实现自我管理。

    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过程工业高效化、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袁渭康认为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非常重要,要加强对学生交叉学科的融合培养。实际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将博士生培养与生物化工、材料化工、超临界技术等非传统化学反应工程新兴领域研究相结合,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并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历经多年探索,他培育的研究方向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方向已跻身国际一流水平,聚合物发泡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8年,年逾古稀的他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袁渭康院士依然关心华理的发展,关心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不断奖掖、提携后辈,经常通过参加科普讲座、学术活动等形式,将人生感悟分享给更多学子,指引学生的成长成才之路。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袁渭康院士崇尚中庸之道,他说,若要做成几件事,非常重要的就是需要“思而悟”,要了解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对待困难只应有一种选择:解决难题。这不仅是对待一个课题,也是对待人生应有的态度。

    因此,他鼓励学生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打好基础,注重多学科的融合,培养科研兴趣和坚持不懈的心理素质,踏实认真做好每件事情,沿着设定的目标不断前进;要多读书,读好书,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理性思考问题,不断进取。

    信息来源 |教工部

袁渭康
中国工程院院士
催化反应工程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