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于8月29日至9月1日在天津滨海新区举办。在8月31日的开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孙逢春发表了题为“中国NEV技术三十年发展与未来技术再突围”的演讲,分享了对于未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些看法。
孙逢春首先回顾了我国新能源汽车(NEV)的发展历程,他表示,新能源汽车这一名词虽由我国提出,但基于电动车的历史可追溯至1881年。如今,中国正处于第四次电动汽车发展浪潮。历经七个“五年计划”,国家重点支持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已达35年之久。在此期间,我国定义了新能源汽车三大技术体系,即智能网联新能源车辆、智能充换电基础设施、NEV安全监管大数据平台。部署了四大国家重点示范工程来示范运行新能源汽车,包括奥林匹克中心区、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以及APEC峰会。通过这些示范工程,国家坚定了发展信心,拉开了示范应用的序幕,有力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目前,国家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大数据平台上运行的车辆将近2400万辆,运行里程近1万亿公里,节能减排达3亿吨。接入平台车辆中,新能源乘用车占比达到92.65%,新能源商用车占比达到7.35%。我国在六个方面取得了国际先发和领先优势,新能源汽车已然成为交通领域“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孙逢春随后提出了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若干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强国梦与能源+双碳发展战略。
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制造领域成为强国,在能源交通领域也需成为强国,并实现能源与交通碳中和。第三次能源与工业革命已到来,绿色与低碳能源、多元智能化动力和电力是中国实现强国梦的绝佳机遇。要实现强国梦,必须做到:降低石油、天然气进口量和对外依存度,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与自主;实现交通碳达峰与碳中和,减少汽车燃油消耗;推进机动车辆全面电动化,以电为主、燃油或代用燃料为辅;促进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实现道路基础设施电能资源化;实现交通用能源自洽,带动新三样国内大市场大循环,实现增量或存量长期可持续发展。
第二个问题是:国家能源安全与绿色发展。能源对国家安全影响巨大。同时,交通能源消耗我国约60%的石油,交通领域碳排放控制任重道远。2023年我国交通领域碳排放超10亿吨,约占全国碳排放的9%至10%,道路交通碳排放占交通领域碳排放的85%,远高于水、空、铁运占比。商用车碳排放占道路交通的60%以上,我国商用车保有量约为4150万辆,占总比例12.5%;新能源商用车占商用车保有量比例仅7.35%,远落后于乘用车,需加大推广力度。
孙逢春还提到了交通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问题。他表示,假设未来汽车保有量为4至5亿辆,实现全面电动化和新能源化,用电量约为1.3至1.6万亿千瓦时,与当前国民用电量相当,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5%。要实现交通碳中和和绿色能源化,必须解决绿色能源供应问题。目前我国公路交通资产可开发光伏能源潜力约为每年7200多亿千瓦时,可实现新能源自洽率达到40%至60%以上。借助其他光伏、风电、水电资源,实现交通能源绿色化和自洽化,降低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是可能的。
关于长续航、超快充与换电问题。孙逢春认为,目前追求高续航里程,电池有效利用率低,对不可更换电池造成浪费,换电在能源与交通融合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到2028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达到182万吨,动力电池迎来规模化退役。电池回收利用对保护环境生态、资源循环利用以及降低安全隐患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未规模化普及,再生利用技术成熟,行业应用清洁化趋势迈进。
孙逢春强调,传统关税壁垒及新兴技术壁垒带来挑战,这是未来必然要直面的问题。2024年,西方发达国家设置了诸多“卡点和围墙”,如美国设置高额关税、芯片及自动驾驶等技术壁垒等。2025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在技术或贸易方面需突破,芯片、高端制造、车控操作系统、汽车基础软件以及交通能源融合自洽颠覆性自主创新工程攻关,大幅度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实现新三样国内大循环,并长期可持续发展、持续引领。
最后,孙逢春指出,分布式驱动底盘、E/E架构、OS系统、大三电、小四电以及碳标签、碳核算、碳交易方面的技术应加快研究和开发。这些关键技术的发展对于推动汽车产业的进步至关重要。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汽车行业正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和挑战。只有不断加大对这些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文:杨晓红 图:泰达汽车论坛)
责编:郑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