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科学探索奖”已资助297位青年科学家

2024-08-28   科技日报   阅读量:81

    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8月26日,第六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公布,49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至此,“科学探索奖”6年来共资助297位青年科学家。

    新基石科学基金会是由腾讯公司发起,10年内出资100亿元人民币、独立运营的公益性科学基金会。基金会设立“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等科研资助项目。作为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科学探索奖”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资助“探索期”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

    从“高效生物制造紫杉醇”到“延长中性粒细胞寿命治疗肿瘤”,从“单光子激光雷达”到“空间微重力防火”……本届“科学探索奖”获奖人的研究计划,充分体现出“科学探索奖”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的宗旨。

    “今年的获奖人十分优秀,代表着奖项的‘含金量’。很高兴看到优秀的年轻科学家不断成长起来,他们不仅代表着中国基础科研事业的未来,也是基础科研当下的主力军。”“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说。

    今年“科学探索奖”涌现7位女性获奖人,和去年的3位相比大幅增加。“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委员、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颜宁院士介绍,今年“科学探索奖”进一步加强对女性科研人员的支持,将女性申报的年龄限制由45周岁放宽到48周岁。值得一提的是,该奖项在评审各阶段着力提升了女性评委的比例。

    

    “需要说明的是,‘科学探索奖’始终强调的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女性和年轻人。入选的女性获奖人都做出了一流工作,实至名归。”颜宁说。

    “性别因素对科研能力来说没有特别大的影响。”2024年“科学探索奖”获得者、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教授单芃说,年轻一代里,从事数学研究的女性越来越多,“我很高兴这次有许多优秀的女性科学家的工作被看到并得到认可,希望对科研感兴趣的女孩子能够坚定地追随自己内心的想法,大胆探索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35—45岁(女性48岁)是个非常奇妙的阶段,是科研人员创造能力最强的时候,但同时他们又上有老下有小,承受着各种各样生活和经济的压力。”潘建伟感慨,“科学探索奖”可以自由支配的奖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给青年科学家提供一个能从容、安心地从事基础研究的环境。

    除了遴选出一批优秀的青年基础研究人员,让他们心无旁骛搞科研,“科学探索奖”还希望在项目评审、基础科研资助等方面摸索出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今年“科学探索奖”在评审机制上进一步优化,更加突出强调鼓励原创,在评审标准中,更强调“原创性”的分量。“我们鼓励原创,是因为原创性的科研工作,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关键动能,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供给。”“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高文院士表示,“我们既考量申报人的过去工作,也考察他的未来设想。希望以此选出那些想前人不敢想,为前人不敢为的优秀青年科学家,真正助力提升国家的原始创新能力,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科学探索奖从设立之初就设置了前沿交叉领域,关注新兴科学前沿交叉领域研究,推动不同学科交叉融合。2024年,奖项在这一领域做了重点优化,强调对申报人工作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特征予以重点考察。申报阶段请申报人对研究工作的交叉性进行单独说明,在评审的各个环节,评审专家也将交叉性作为独立维度进行考察。今年的答辩现场也设置了共性问题,全面考察每一位答辩人开展交叉研究的思考和个人贡献。

    “人类面临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的解决,所涉及知识已远超出单一学科知识范畴,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正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源泉,甚至会成为不可替代的研究范式。”“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荣誉院长汤超院士说,今年,前沿交叉领域6位获奖人的工作或是融合多学科知识、研究手段探索重大复杂问题,或是利用某学科的思想方法创新性地研究另一学科问题,尤其鲜明地体现了基金会鼓励原创的资助理念。

    “科学探索奖”运行六年,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评审务求客观公正、风朗气清。据新基石科学基金会介绍,在今年的评审过程中,秘书处收到举报,有申报人存在“打招呼”现象,秘书处随即启动调查并获得确凿的证据,经监督委员会批准,最终决定取消该申报人的答辩资格,未来两年也不可再次申报。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监督委员会主席王志珍院士表示:“监督委员会再次提醒:申报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影响评审工作的独立、客观和公正,决不允许以‘打招呼’、利益输送等手段干扰或影响评审工作。”

    此外,潘建伟提到,“科学探索奖”为基础研究多元化资助提供了借鉴。“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已经初步摸索出一种社会力量资助科技创新的路径,将会起到非常好的示范。”他说,类似基金会在欧洲、美国很普遍,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社会力量投入中国的基础研究中。

    “很欣慰看到六岁的探索奖还在充满朝气地成长,并得到了科学界广泛的认可与支持。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它始终聚焦于鼓励原始创新,并保持了科学家主导人才遴选的纯粹性、公益性。”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则表示,“助力基础科研,是腾讯超越商业边界的一份长期承诺,也是对科教兴国战略的呼应。我们期待青年科学家们勇于探索,实现科学理想,贡献于国家发展与人类福祉的提升。”

    (图片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提供)

    责任编辑:冷媚

高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
计算机应用专家
潘建伟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王志珍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颜宁
中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膜蛋白结构生物学专家
汤超
中国科学院院士
  • 高文
  • 潘建伟
  • 王志珍
  • 颜宁
  • 汤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