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医者仁心,郭应禄院士尽显大师风范

2024-08-27   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   阅读量:83

    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牵头,联合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财政局共同出品,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执行,北京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中心承制的科学文化教育节目《大先生》第三季第五期,将于8月27日周二21:05在北京卫视播出。本期节目有幸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泌尿外科和男科学专家、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郭应禄先生,让我们和“未来团”一起感受大师风范。

做一名“会治病的好人”

    郭应禄院士以卓越的医术、深厚的学术造诣和高尚的医德照亮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之路。他不仅主持研制出国内首台体外冲击波碎石机样机,更以独到见解编纂了我国第一部《肾移植》专著,为医学宝库增添了宝贵财富。他还勇于开拓,积极将腹腔镜技术引入国内,引领我国泌尿外科跨入了微创手术的新纪元。


    在这众多耀眼成就的映衬下,人们或许会将郭应禄院士想象成一位不苟言笑、不怒自威的医者形象。然而,当“未来团”成员与郭应禄院士面对面时,却惊喜地发现,眼前竟是一位面带微笑、和蔼可亲的长者。这份温暖与亲切,如同春日里的一缕阳光,瞬间融化了距离,让人深刻感受到郭应禄院士的独特魅力。

    走进郭应禄院士的家里,一幅遒劲有力的“精气神”书法作品首先映入“未来团”成员的眼帘,它不仅装点了空间,更透露出主人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看着已经94岁高龄却依旧神采奕奕的郭应禄院士,“未来团”成员不由得发出了感叹,忍不住向院士咨询起了“保养之法”。对此,郭应禄院士风轻云淡地表示,“从小受苦,所以底子好。”

    原来在13岁以前,郭应禄院士生活在偏远的山沟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经常食不果腹,一直到13岁以后这种情况才有了改善。因为生活环境不好,郭应禄院士的学业之路十分坎坷,小学中学都没有上全,因此他十分珍惜学习机会,最终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考上了北京大学。

    
    而在医生父亲的影响下,郭应禄院士将做一名“会治病的好人”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与理想。即便已经94岁高龄,他仍保持着对医学事业的无限热爱与奉献,坚持每周都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看一看,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的高尚情怀。

    此次,“未来团”成员们跟随郭应禄院士走进这所他深爱的医院。成员们跟随郭应禄院士一同参观了医院内的博物馆。博物馆内各式各样的医疗设备琳琅满目,仿佛诉说着医学发展的辉煌历程。而在这众多精密仪器之中,一根“大葱”引起了“未来团”的注意。

中国最早使用葱管进行导尿

    实际上,唐代药王孙思邈已经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了利用葱管进行导尿的方式,这不仅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软管导尿文献记录,更是中国医生在泌尿外科领域探索与创新精神的证明,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有趣的是,现代医疗中广泛应用的许多腔镜技术,大多是以“葱”为原型,经过了漫长演化与精进,最终成为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实际上,在早期的时候,国际认为最早开始研究泌尿外科疾病的是西方国家,而当时中国泌尿外科技术与国际上存在着巨大差距,可以说是毫无发言权。

    在1991年的维也纳国际会议上,中国泌尿外科开拓者之一吴阶平院士将郭应禄院士亲手制作的一个“葱”形绢本礼物,赠予了国际腔镜协会大会主席。这一份特殊的礼物如同一道桥梁,连接起了中国与世界,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医生不懈追求的身影,也让全球医学界聆听到了来自东方的坚定声音。

    郭应禄院士的所作所为,是对医学事业无尽热爱与不懈追求的生动写照,是对“医者仁心”崇高理念的深刻践行。然而真正的技术改革与创新又谈何容易?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郭应禄院士遇到不少难题,但是为了数以万计的泌尿外科患者,他选择迎难而上,坚定地开辟出一条新道路。

与结石的抗争

推动医疗技术的革新

    上世纪80年代,“结石”这个疾病如同一片阴霾笼罩在我国上方,威胁着众多人的生命,其高发率与惊人的复发率,成为了那个时代不容忽视的医学挑战。郭应禄院士也未能幸免于这场“石”劫。起初,面对突如其来的不适,他并未立即将其与结石相联系,反而凭借着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坚持去外地出差治疗患者。直至疼痛如潮水般汹涌,难以遏制,才确诊了这一顽疾。

    那时的中国,治疗结石的技术尚处于相对落后阶段,往往是采取外科手术的治疗方式,这一方法虽能解除病痛,但其带来的创口与漫长的恢复期,让患者苦不堪言。比如像花生米般大小的结石,竟需切开长达20厘米的伤口方能取出,其痛苦与不便可想而知。也正是因为切身体会过身患结石的痛,让郭应禄院士深刻明白技术的滞后不仅限制了治疗效果,更让患者承受了或许可以避免的痛苦与折磨。这激发了郭应禄院士内心深处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他意识到,唯有通过技术创新与进步,才能打破现状。

    所幸的是,郭应禄院士并没有等太久,1981年,他参加了美国泌尿外科年会,一本会议手册里关于“碎石机”的内容引起了他的注意。这颠覆了郭应禄对治疗结石的认知,回国之后的他对“碎石机”念念不忘,开始主持研制国内首台体外冲击波碎石机样机,凭借着非凡的毅力和智慧,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后,成功让“不开刀就能治疗结石”的消息传遍全国,吸引了国内外患者蜂拥而至。

    郭应禄院士的这一壮举解救了数以万计的患者,而他深知,医学的探索永无止境。针对碎石机在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时存在盲区的问题,他再次展现出非凡的创新精神,首创俯卧位治疗尿管结石,成功突破了这一瓶颈,扩大了碎石机的应用范围,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更加全面、有效的治疗选择,也为中国泌尿外科技术的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将中国泌尿外科技术推向了下一座微创高峰。

远见卓识——引进腹腔镜技术

    而郭应禄院士的成就远不止于此,在1991年的美国泌尿外科年会上,当郭应禄院士再度踏上这一国际医学交流的舞台时,他有幸体会到了腹腔镜手术的魅力。这一前沿技术的直观展示,触动了郭应禄院士的心弦,使他敏锐地洞察到中国泌尿外科在这一方面的落后,意识到这一技术对于提升国内医疗水平、减轻患者痛苦的重要性,中国迫切需要引进这项高超技术。

    他看到了腹腔镜手术如何以微小的创伤替代传统的大范围手术切口,为肾脏疾病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治疗体验与康复希望。这一发现,更加坚定了郭应禄院士将腹腔镜手术引入中国的决心。

    然而这一决定,最开始却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腹腔镜手术,这一前沿医疗手段,虽前景广阔,其掌握之难却如高山般横亘于前。从直接触碰的细腻操作转变为遥控长杆机械的精准控制,这不仅是对技术的考验,更是思维方式的改变,挑战着每一位医者的舒适区。

    面对老一辈医者们的保守观念,郭应禄院士展现出非凡的前瞻性与坚定信念,他认为腹腔镜技术会成为未来医学手术领域的新主流。他力排众议,坚持把年轻的医生第一时间送出去学习,而事实证明这一决定是正确的,郭应禄院士的坚持使得我国医疗技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更是为我国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医者。

    郭应禄院士以其卓越的医学素养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为医疗技术的进步树立了新的标杆,也为无数患者点亮了希望之光。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医学家的风采与担当,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与力量源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工作者不断前行,勇攀高峰!


来源: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

郭应禄
中国工程院院士
泌尿外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