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中科院于贵瑞院士:采用“近自然”方式治理生态环境才会取得可持续功效

2024-08-15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   阅读量:92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袁立朋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嘉琪 赵博轩)“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政策支持、物质和资金投入等固然重要,但需要采用‘近自然’的系统方案去治理、经营和管理,才能取得长期可持续的功效。”8月1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生态学家于贵瑞在2024全国生态日京津冀活动暨第二届京津冀绿色发展大会上作了《新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与生态经济体系建设》主题报告。

https://jiyun.hebyun.com.cn/upload/news/image/2024/08/15/1723718065229002950_s.jpg?h=449&w=720

于贵瑞在大会上作主题报告。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袁立朋 摄

    于贵瑞说,生态系统的生物繁衍、群落演替、碳氮循环、水热平衡及物质生产等生态过程都遵循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基本法则及自然演变规律,不同生态过程间存在各种作用介导的耦合联动关系,这种生态学机制决定了要用“基于自然规律、基于自然条件、基于自然过程”的理念指导生态治理和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不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治理方式不仅难以取得预期的治理功效,甚至会破坏生态。”于贵瑞说,目前我国在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系统质量的巩固提升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个别地区在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对自然规律研究不深入,对自然条件和自然过程的认知还处于浅层面。

https://jiyun.hebyun.com.cn/upload/news/image/2024/08/15/1723718352775030037_s.jpg?h=480&w=720

于贵瑞在大会上作主题报告。主办方供图

    “比方说,在一些年降水量不到400毫米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实施造林绿化工程,不选用适应性强的本地树种,却选用高耗水的外来树种,其结果必然导致林地长期需要人工浇水,不仅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树木也难以长期存活。”于贵瑞认为,本地植被是大自然历经长期优胜劣汰选择的结果,要在尊重这个条件的基础上谋划生态治理方案,“河北塞罕坝就是比较成功的典型,他们根据区域和局地的气候规律、自然环境条件,选择了适宜的树种和科学的种植方式,因地制宜、一地一策,既不急功近利,也不寅吃卯粮,最终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模范和榜样。”

https://jiyun.hebyun.com.cn/upload/news/image/2024/08/15/1723718371836060156_s.jpg?h=341&w=720

    2024全国生态日京津冀活动暨第二届京津冀绿色发展大会开幕式。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袁立朋 摄

    在主题报告中,于贵瑞还指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也要从“自然—社会—经济”相协调发展视角,选择最优路径,渐进技术迭代、稳健推进实践行动。这些路径包括通过全行业科技进步、颠覆性技术变革,发展“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综合技术体系;通过全域时空宏观布局,国土空间功能优化,形成近自然系统碳中和解决方案,有序实施减碳增汇重大工程体系;通过全体国民自愿参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融合,形成国家引导下的自组织社会实践模式。

品牌图片

    责任编辑:袁立朋

于贵瑞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