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数智科学”助力医学创新发展,需关注这四大重点

2024-08-01   四川在线   阅读量:211

    舒琳 四川在线记者 魏冯

    8月1日,首届西部医疗新质生产力与数字医学创新大会在成都召开,主题为“数智健康 数启未来”。大会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健康数据与数字医学分会携手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联合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精准数字医学创新转化中心、四川省脑机调控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神经调控工程技术中心承办。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发表主题报告“‘数智科学’助力医学创新发展”。詹启敏院士介绍,“数智科学”是指随科技创新应运而生的新兴学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大算力催生了“数智科学”这一新交叉学科,在医疗领域展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中国拥有庞大的医疗数据资源,将为医疗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提供强大支持,推动技术快速发展和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主办方供图。

    机遇

    我国医疗数据资源庞大 大健康产业应用前景广阔

    “当前健康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四大历史机遇,第一个就是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詹启敏表示,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全力支持相关研究和应用的落地。2019年至2023年,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或软件相关政策文件就有12个。

    第二个发展机遇是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拥有庞大的医疗数据资源,将为医疗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强力支持。

    詹启敏说,第三个机遇则是我国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促进医学和其他学科,如数据科学、工程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推动医疗技术的进步。第四个机遇是我国医疗人工智能技术在大健康产业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为患者、医疗机构以及整个社会带来更大的机遇和便利。

    挑战

    我国医疗领域机器学习对人工智能应用支持不够

    谈及我国在健康医疗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情况,詹启敏坦言,我国医疗领域,机器学习在人工智能应用的支持还不够。“目前,我国人工智能研究聚焦于环境和公共卫生、医疗质量与安全、肿瘤、呼吸、神经、心血管疾病等领域。在人工智能技术谱方面,根据《健康医疗人工智能指数报告2023》,机器学习是我国的主要技术领域,占比大于80%,而国际上这一份额为67.5%。我国的研究更多侧重于算法应用,而在医疗机器人研发、知识库及本体构建、医学自然语言处理等‘智能设备和大模型基础设施’领域储备相对不足。”

    詹启敏在报告中将我国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获批趋势和科室应用与美国进行了全方位的对比。就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获批趋势来看,我国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主要执行第三类监管,成熟度相对降低,需要进一步进行安全性有效性验证。科室分布方面,我国与美国可应用的科室均以放射科、影像科为主,但我国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可应用的场景相对较少。

    詹启敏认为,我国人工智能医疗器械高质量技术积累仍需加强。目前从医疗技术设备全球进口份额来看,我国是世界最大进口方,对外相对依赖严重;从专利布局来看,我国在信息通讯技术方面最具优势,但医疗器械尚未成为我国的优势技术领域。

    重点

    构建新模式  逐步完善健康医疗数据治理体系

    如何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未来我国健康“数智科学”发展的重点是什么?詹启敏划下四个重点——

    他认为,要推动医学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未来医学研究不能仅依靠人工时代的兴趣驱动,而需要充分考虑医学领域的特性,践行健康数据科学的理念和方法。

    构建公共健康保障的新模式也非常重要。詹启敏表示,通过数据融合与数据多重价值挖掘,促进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融合,可以在重大慢性疾病防控管理和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应对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以老年群体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为例,人工智能穿戴式设备可以长期监测心脏生理机能,配合进行提前干预和治疗,关口前移,降低心脏病突发的风险。

    “还需提升医学实践转化,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学习性健康医疗体系模式(LHS),借力人工智能和可计算医学知识等前沿技术,推动LHS在不同健康数据科学应用领域的落地。”詹启敏解释。

    詹启敏还谈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带来的安全与隐私问题。他认为未来还需要逐步完善健康医疗数据治理体系,健全相关伦理和法律规范,制定全数据生命周期质量评估体系等,达到“实现价值,管控风险”的目的。

詹启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分子肿瘤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