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回眸|周廷儒:用一生绘就壮丽的地理诗篇

2024-07-18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阅读量:151

他首次提出中国地形三大区划分

至今仍是地理课必学知识点

他提出研究区域地理

必须深挖其形成和演化历史

是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开拓者之一

中国古地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

他就是国际知名地理学家

地貌学、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廷儒

1989年7月18日

周廷儒逝世

一起来了解他的故事

立志将知识和才能奉献给祖国

    1909年,周廷儒在浙江省出生,他的学术旅程始于1929年,当时他考入国立广州中山大学地理系学习。在德国区域地理学家克雷德纳、地貌学家潘塞以及国内著名地质学家朱庭祜教授的指导下,周廷儒深入考察了广东、广西的地理环境,尤其是南岭和华南沿海海岸地区。1933年,他以《广州白云山地形》的毕业论文获得学士学位,并留校担任地貌学教授的助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廷儒转至大后方,在西南联大地理系张席褆教授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云南西部大理、宾川一带的地貌和古地震现象。他的研究成果《云南大理地区的地震与地貌的关系》等论文,为该领域的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参加了嘉陵江考察队,沿江徒步800里,绘制了《嘉陵江曲流分布图》,为嘉陵江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周廷儒深知学无止境,1946年,他获得庚子赔款补助留学的机会,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在此期间,受文化景观学派创始人美籍德国学者索尔教授学术思想影响,他以1942年在西北考察所收集的资料为基础,融汇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现象,撰写了题为《甘肃走廊和青海地区民族迁移的历史和地理背景》的硕士论文,受到索尔的赞赏。

△青年时代的周廷儒

    新中国成立后,周廷儒响应国家的号召,毅然放弃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和优厚条件,克服重重困难,于1950年1月回到祖国。作为最早回国参加建设的科学家之一,他立下誓言,要将知识和才能无私地奉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

中国地理学界“三剑客”的“长征式”考察

    回国后,周廷儒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并兼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当时,面对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迫切需要地理学家来摸清我国的自然环境状况和自然资源家底。因此,周廷儒被任命为地形地貌研究组组长,与施雅风和陈述彭组成三人小组,负责编写《中华地理志》中的《中国地形区划草案》。

    由于当时国内缺乏卫星图像和完整的旧地形图,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周廷儒决定对一些地理分界线和关键地区进行实地考察。1954年的暑期,他们从烟台出发,徒步穿越大别山、雪峰岭、南岭和十万大山,直至雷州半岛,进行了一次“长征式”的地貌考察。他们因此被誉为中国地理学界的“三剑客”。

    这次考察不仅需要解决诸如秦岭—淮河分界线的确切位置、沅江流域的归属、雪峰山是否为分界线等问题,还涉及了对大别山区的植被与土地、桂林的七星岩喀斯特洞穴系统、广西南部的十万大山、广州的鼎湖山和羚羊峡等独特地形地貌的深入研究。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地理知识,也为他们带来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次实地考察,他们明确了秦岭—大别山、淮河、南岭、十万大山以及雪峰山这些热带、亚热带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填补了地理学上的一些空白,如测绘了桂林七星岩的洞穴立体图,考察了湛江的火口湖,划分了西南岩溶地貌的类型等,得到了国内外地理学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带回了许多地学的“不解之谜”,如海岸线升降的区域差异、大河干流受柯氏力影响造成的矶石、羚羊峡的成因等。

    基于这些考察结果,周廷儒三人合作撰写了《中国地形区划草案》,首次提出了中国地形三大区划分的思想,这一思想至今仍被用于我国的自然区划工作。

开创中国新生代古地理的研究

    在20世纪早期,区域自然地理学在德国学者的推动下达到了一个高峰,被视为“地理学研究的顶峰”。这一时期在区域界线确定、综合观念以及自然现象因果关系的意识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并积累了丰富的区域自然地理资料。

    然而,尽管取得了这些成就,学科的发展仍然局限于传统的区域地理模式,即按照“位置、地质、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的顺序,逐一进行形态和景观方面的地理描述。这种模式虽然有助于理解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现状,但缺乏从发生学角度对地带分化、区域形成与演化以及未来变化趋向的深入研究。

    1956年,周廷儒参与了规模宏大的中苏合作新疆综合考察工作。在接下来的四年中,他每年春季出发,秋季返回,通过实地考察,对新疆的地貌、自然地带分异规律以及第三纪以来自然地理的演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对区域自然地理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代地表自然界的每一个特征,都有一定的发展历史,如果不去查明它的全部历史过程,要想了解现代自然界规律的特点是不可能的。只有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知道现在。而只有了解现代自然地理过程,才能为预报将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他撰写了大量论文和专著,其中,《中国第三纪第四纪以来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分化》论文研究了新生代时期自然地带分异的规律,并重建了第三纪和第四纪的自然地带和自然区。1963年,他发表了《中国自然区域分异规律和区划原则》。1984年,他的专著《中国自然地理——新生代古地理》出版。

    这些论文和专著不仅揭示了第三纪、第四纪时期地理环境的面貌,而且为研究和发展中国新生代古地理奠定了基础,标志着区域自然地理学从描述因果关系和现状为主,迈向了探究区域形成、演变与发展,乃至预测的新的科学发展阶段。这使中国区域自然地理研究在那个时代占据了学科的前沿地位,在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的周廷儒像

    为了推动自然地理学的古地理研究方向,1962年,周廷儒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开设了古地理学课程,并随后创建了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室。

    他特别重视在培养人才方面加强理论基础和训练野外工作能力。研究室成立伊始,他就率领全室人员到内蒙古凉城岱海盆地及晋北大同、阳高等地开展第四纪古地理研究。到了20世纪80年代,尽管年事已高,周廷儒依然带领研究生和中青年教师,多次前往秦皇岛、烟台等地,指导他们通过野外实践搜集原始素材。

    半个多世纪,周廷儒以笔为犁,耕耘在中国地理的沃土上,用一生绘就了一部壮丽的地理诗篇。他的足迹,如地图上的线条,蜿蜒穿行于山川湖海之间;他的目光,穿透历史的厚重,探寻着自然变迁的奥秘;他的故事,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在探索的路上,勇往直前。

    参考资料:

    1.中国科学院官网.已故院士名单-周廷儒

    2.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界“三剑客”之长路线地貌考察

    3.九三学社官网.周廷儒: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地貌学、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家

    4.《地理学报》.周廷儒院士的自然地理学思想与成就

    5.“北师大地理”公众号.地理人物记丨周廷儒:学具卓识,恂恂君子

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记者:赵玲

周廷儒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