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光被四表为国用——《一生襟抱为国开——我的爷爷李四光》读札

2024-07-04   光明网-《光明日报》   阅读量:157

    【读书者说】

    作者:王振羽(凤凰传媒副总编辑、编审)

    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名字之所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大致是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末,有徐迟的报告文学《地质之光》,有孙道临主演的电影《李四光》,有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同名连环画(小人书),还源于李四光的感人事迹被编入中学课本,更因为当时全国科学大会的胜利召开,被称作“科学的春天”的来临。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弘扬科学精神、讴歌科学家精神成为一大主旋律,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陈景润、蔡希陶……众多科学家的名字如众星闪耀,炫人耳目,高山仰止,催人奋进。实际上,在此之前,因为在东北大庆发现大油田,李四光的理论,“铁人”王进喜的事迹,中国终于摆脱了“贫油”的噩梦,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李四光”这一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地之子的名字就已传遍中华大地,光耀四方,令人敬仰。

    但,李四光究竟是如何成为李四光的?他有着怎样的成长历程?他的成长道路上都遇到了什么人?他为何会从起初的学造船转而去学地质力学找矿?他在1949年之前都经历了什么?他在1949年之后已经年届花甲为何还能为国家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他的家庭生活是怎样的?他的女儿女婿都成了共和国的院士与他的教育影响有无关系?李四光的外孙女,也是他唯一的直系亲属邹宗平在年近七旬之时,细说李四光的人生传奇、科学贡献、家事点滴,客观平实,娓娓道来,细节多多,描绘出一代科学巨匠的夺人风采,凸显了老一代科学大家炽热的爱国情怀,也启迪激发当下的中华儿女仰慕先贤而踔厉奋发、砥砺前行。

    

    1958年12月22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兴奋不已的李四光在家中留下的唯一彩照。 选自《一生襟抱为国开——我的爷爷李四光》

    

    《一生襟抱为国开——我的爷爷李四光》 邹宗平 口述 陈俭霖 撰写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选自《一生襟抱为国开——我的爷爷李四光》

    七旬宣誓新党员

    邹宗平女士是李四光先生独女的独女,才6个月大的她就开始在外公外婆身边生活,朝夕相处,耳濡目染,还有此后她父母也都耕耘在科研一线且都是院士的独特家庭,她的接触、观察、讲述,就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采访,不同于局外人的判断取舍,更给人以亲历亲闻亲见的权威性与可信度。邹宗平详细叙述了李四光归国之后,他在最后20多年与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交往,他报国情热、老当益壮投身于祖国的需要,跋涉在科学的前沿,为找油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为找铀焚膏继晷、废寝忘食,为地震预报倾心投入、只争朝夕。1958年,李四光的女儿李林加入了党组织,这对李四光有着不小的触动,而周恩来总理与他关于入党的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更令他心潮起伏、激动不已。他经过深思熟虑回顾一生,深刻盘点自己所走过的道路,从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到投身科学研究、行走祖国山河考察,从不满国民党政府的黑暗到远走英伦三岛,从新中国的诞生到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归国,更有他对党的认识的逐步加深、对新中国就科学技术战略布局与发展的高度认同,于是他下定决心,郑重严肃地向组织上提出了入党申请。在李四光年近七旬之际,他终于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以更为饱满的激情、更为炽热的拼搏投身于科学探索之中。

    国庆十年出石油

    中国究竟有无大油田?中国何时才能有大油田?这一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曾经,不仅关乎国家的地位与利益,也关乎民族的荣辱与尊严。李四光等人经过科学研究与审慎思考,得出结论,中国有油,中国可以找到油。1959年,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大庆之前,大庆油田喷薄而出,震动世界。毛泽东主席高兴地说,地质部与石油部都有很大的功劳!毛主席还特意邀请李四光等到中南海怀仁堂去看豫剧《朝阳沟》,这一特别的祝贺方式是对李四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工作者的充分肯定。而李四光这些成就、荣誉、地位的取得,与他的科学求索精神,与他扎实的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密不可分,他的一系列专著、他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科学见解,奠定了一代科学大家的坚实地位。邹宗平在展示李四光作为一代宗师的自我求真探索的同时,也充分揭示了李四光作为新中国地质事业奠基者与组织者的领导与管理贡献,他所带领的团队、他所领导的部门,围绕国家大局与国计民生,围绕国家利益与政权稳固,孜孜以求,毫不松懈,迎难而上,殚精竭虑,真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1971年,年逾八旬的李四光溘然长逝,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匆匆赶来,以李四光女儿写给他的一封信权作悼词,这样的情节,因其真实而感人肺腑,也因其独特而让人感慨万千。

    邹宗平在充分展示李四光作为一代巨匠在科学研究与探索之路上的巨大成就与骄人成绩的时候,并没有用太多华丽的辞藻,更无虚饰的铺排,而是有一说一,坦陈事实,令人信服。如她在书中谈到第四纪冰川说的争论时,也客观陈述了他人的观点。即使说到围绕大庆油田发现者的争论,与诸如《科学大师的名利场》等以偏概全、哗众取宠的不实之词,也是摆事实讲道理,以正视听,对黄汲清等人的贡献充分肯定,客观陈述,殊为难得,令人钦服。

    一生襟抱为祖国

    邹宗平的口述有近30万字50个章节,她在讲述李四光在新中国20余年的筚路蓝缕达到事业巅峰的同时,详细谈到了李四光这位从荆楚大地湖北黄冈走出来的蒙古族少年的成长经历与艰辛备尝,也有他抓住机遇孜孜探求的锲而不舍与卓绝努力。李四光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同学眼里,李四光聪明且勤奋。考上了武昌的官方学堂之后李四光一直用心学习。事实上,李四光的原名叫李仲揆,在一次报名考试的时候失误将年龄填在了姓名一栏里,他看着姓名框里的十四索性就将错就错,将“十”改成了“李”,在后面又加了个“光”字,自此之后李四光这个名字就随着他一起成长。以“李四光”之名命名的星辰闪耀在星空。李四光曾经是同盟会湖北支部的负责人,曾经为病逝在北京的孙中山抬棺,曾经代理过两个月的中央大学校长,曾经谱写过也许是中国最早的小提琴曲《行路难》,曾经分别在日本与英国留学各有7年之久。而李四光的女儿李林、女婿邹承鲁也都曾经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是共和国为数不多的科学家夫妇。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令人一窥丰富多彩的、立体丰满的李四光,让人可亲可近的李四光。

    女儿女婿皆院士

    邹宗平在主要讲述“爷爷”外公李四光一生行迹、卓越成就的同时,也说到了“奶奶”外婆许淑彬默默无闻与李四光的风雨同舟、并肩而行,说到了自己远在台湾的奶奶胡葵、自己的父亲邹承鲁,更不吝笔墨讲述了邹承鲁与李林的相识相知、喜结连理。这一对科学家夫妇在李四光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感召与激励下,在各自领域脚踏实地精心耕耘。他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柴米夫妻,却也有着普通家庭的烦恼纠结,他们彼此有争论、有磨合,有在各自事业跋涉之中的困惑与迷茫,更有彼此鼓励、相互支持而初心不改。他们一个研究原子能,一个合成牛胰岛素,比翼齐飞,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十大科技成就的参与者。李林身为女性而成为院士,邹承鲁以突出成就自立自强而脱颖而出,又因个性鲜明而经受磨砺。凡此种种,让我们窥见成就“一门三院士”这一传奇佳话的艰辛不易、荆棘满途,也为他们在科学道路上的不离不弃而由衷点赞。

    

    李林和邹承鲁在婚礼上与父母的合影。(从左至右:许淑彬、李四光、李林、邹承鲁) 选自《一生襟抱为国开——我的爷爷李四光》

    往事点滴多风流

    邹宗平当然也提到了曾与李四光有过密切交往的著名人士王世杰;李四光在武汉大学选择校址这一千秋大事上的亲力亲为、一再坚持,功成之后急流勇退,辞让大学校长之职而潜心科研;还有曾在武汉大学执教的陈西滢、凌叔华夫妇,他们与李四光的交往纯粹而无杂质,选择不同而不影响彼此的友情常在。面对共和国国徽的设计,方案多多,意见不一,李四光独抒己见,以自己的审美判断力挺梁思成、林徽因方案,终于获得认可。还有与李四光曾打过笔墨官司的鲁迅先生,牵涉到当年身陷北京女师大风潮的杨荫榆校长(钱钟书夫人杨绛的姑妈);邹宗平在书中还客观展示了鲁迅的文字,也有李四光的回应文字,时光荏苒,往事如烟,这一故事已不再掺杂过多的复杂因素而令人会心一笑、云淡风轻。

    与李四光曾有密切交往的周恩来总理早年曾有这样的诗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李四光一生襟抱,孜孜为国,堪称“邃密群科济世穷”的典范。李四光这个135年前出生在湖北黄冈的蒙古族孩童,120年前东渡日本大阪求学,而后又到英伦三岛的伯明翰,归国之后,他在动荡不安的祖国大地潜心研究,南京、武汉、桂林、重庆,无不留下他一心为国钻研科学的背影。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更是青春焕发、老当益壮,他在70年前领导组织的全国石油普查工作,筚路蓝缕,影响巨大,成为共和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奠基者。李四光的女儿李林致信周恩来总理详述父亲的一生作为,令人肃然起敬。由邹宗平口述、陈俭霖撰写的《一生襟抱为国开——我的爷爷李四光》一书,以独特的视角、生动的讲述,全面展示了伟大科学家李四光一生求索的多个侧面,为国家富强而鞠躬尽瘁的故事多多,引人入胜,生动诠释了李四光所说的“我是炎黄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全部献给我亲爱的祖国”的深刻内涵,令人不忍释卷,堪称中国科学家传记之中的别样书写和上乘之作。

    《光明日报》(2024年07月04日 13版)

    [ 责编:邢彬 ]

李四光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