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黄鸣龙
是我国有机化学先驱
正是在他的带领下
我国发现了合成甾体激素的新方法
培养了一批有机化学人才
奠定了中国有机化学合成领域的基石
1898年的7月3日
黄鸣龙出生于江苏扬州
今天
我们来看看他的故事
三度回国,赤子心照耀报国梦
黄鸣龙自幼好学不倦,受二哥黄胜白(药物学家)影响,也投身于药学。
1915年,黄鸣龙考进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药科(现浙江大学药学院)。毕业后,渴望出国深造的他,在二哥的引荐下,以随船药师的身份赴欧洲留学。
黄鸣龙曾三度回国,每次心境截然不同。
20世纪20年代,已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的黄鸣龙,满怀科学救国的壮志返回祖国,创办医学杂志,并在母校授课。可是,他虽加入中央卫生实验处,想做点有利于人民的工作,却遭遇伪药泛滥、官商勾结的困境。他要求严格检查药物成份,但建议未被采纳。1933年,深感无奈的黄鸣龙,再次去往国外从事研究工作。
1940-1943年,正值抗战时期,黄鸣龙再次奔回祖国,在昆明前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工作,并在西南联大兼职授课。然而,当时科研条件简陋,实验环境恶劣,非但化学药品欠缺,连试剂质量都发生问题。为此,他不得不第三次出国。1946年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黄鸣龙提出改良了Kishner-Wolff还原法,被称为“黄鸣龙还原法”。这是第一个以中国人命名的有机化学反应。该反应被编入世界各国的有机化学教科书中,且应用广泛。
1949年,新中国诞生,已年过半百的黄鸣龙激动不已,他急切地想要报效祖国。他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趁去德国讲学之机,摆脱跟踪,绕道欧洲辗转回国。
1952年,黄鸣龙回到上海后,便应邀担任解放军医学科学院化学系主任,随后又任职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黄鸣龙曾多次写信给海外友人,在他的鼓励下,一些优秀的医学家和化学家先后从国外归来。他的儿子、女儿完成学业以后,也相继回国,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之中。
黄鸣龙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1957年)
填补空白,药学史翻开新一页
上世纪50年代,甾体激素药物工业已在世界上兴起,而我国却还是一项空白。
黄鸣龙早年在国外曾从事这项研究。他主张走自己的路,从本国植物中提取原料。他带领一部分青年科技人员,开展了甾体植物的资源调查和甾体激素的合成研究。
1958年,中国药学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在黄鸣龙领导下,以国产薯蓣皂素为原料的“可的松”(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成功合成。
它不但填补了我国甾体激素药物工业的空白,而且使我国合成可的松的方法,跨进了世界先进行列。国外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从薯蓣皂素合成可的松,需要14步化学反应,黄鸣龙的合成法只要7步。
面对可的松的成功投产,黄鸣龙谦虚地说:“我这颗螺丝钉终于发挥作用了。”
从此,我国的甾体激素药物一个接一个问世,药厂一个接一个投产。
黄鸣龙总是竭尽全力,不辞辛劳,他经常奔波于实验室和工厂之间。与此同时,他还亲自开课,系统讲授甾体化学,培养出一批专门人才。
黄鸣龙被尊崇为我国甾体激素药物工业的奠基人,同时也是我国甾体化学领域的开拓者。
黄鸣龙在实验室(1958年)
黄鸣龙不仅一生为科学
更在育人路上倾囊相授
以下
通过几位黄鸣龙学生的回忆
我们得以了解他
严谨治学的风貌
倾心育人的情怀
黄老不仅治学有术而且育人有方,对青年科技人员,既严格要求,又具体指导。
他特别重视科研人员对基础实验技术的熟知、新技术的掌握和外文的训练。他常说:“所有各门实验科学欲求深入必须做研究工作,欲做研究工作必须在基本操作上有充分经验,否则因操作上的失误便得不到正确的结果。”
为了帮助我们学习和应用有机化学中的新技术,黄老先后编写过甾体化学的红外光谱、核磁、质谱、旋光谱和构象分析等讲义和书稿,还亲自教我们化学德语。
多年来,黄老为培养科研工作者,手脑并举,言传身教,付出了辛勤劳动,花费了大量心血。
——有机化学家周维善院士
黄鸣龙为科研人员讲解质谱新技术
老师的关爱和教诲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记得在一次甾体合成实验中,我嫌产物难以分离、麻烦,不加处理而改变条件重新试验,黄先生则以他改良Wolff-Kishner还原反应的例子对我进行教育。
他说:“搞科研不能像蜻蜓点水,而要像蜜蜂采蜜,做实验要认真观察,反应出现异常情况,要追根到底弄明白反应结果。”
黄鸣龙改良还原法的发现虽属偶然,但与他一贯严格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是分不开的。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韩广甸研究员
黄鸣龙与研究生韩广甸(1964年)
黄先生言传身教,注重实验工作,经常下实验室,并总是在工作服口袋中放一个放大镜,一把刮勺,教我们如何用放大镜看晶体、测混合熔点等等。
有一次他的研究生在混合物中得不到晶体,他就帮他在反应瓶中不断用刮勺摩擦,终于得到晶体。他到60岁时还要求安排实验室以便进行实验工作。
他是一位专心致志做科研的纯粹科学家,在旁人推荐他做所长时,他回道“我不是做所长的人才,我不会行政工作”。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吴毓林研究员
黄鸣龙指导青年科研人员实验
参考资料:
1.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官网.科学家精神-黄鸣龙
2.“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公众号.黄鸣龙:有机化学人名反应中国第一人
3.“浙江大学药学院”公众号.【百十院庆特刊】史册上的浙药人物——黄鸣龙
4.“中国科协之声”公众号.纪念黄鸣龙院士诞辰125周年
5.《中国科学报》.黄鸣龙:凤鸣朝阳谱华章 | 寻找新中国科学奠基人
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记者:吴洣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