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留声机·院士谈科技自立自强】
听科学家声音、读科学家故事、悟科学家精神,欢迎收听光明网科学文化音频节目《科学留声机》。《科学留声机》推出的全新系列——《院士谈科技自立自强》,将为您解读《光明日报》同名专栏系列文章,感受两院院士闪烁科学之光、浸透报国之志的思想、智慧与情感。今天,让我们听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彭寿对科技自立自强的理解。
彭寿院士
拥有6000余年历史的玻璃,古老而又现代。进入21世纪,玻璃已经成为新兴领域的关键功能材料,广泛应用于信息显示、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受到全球关注。
玻璃的演变是材料创新的缩影。一代材料一代技术、一代材料一代装备,材料作为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支撑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说,任何实体制造都是材料的系统集成。例如,我国自主研发的C919大型客机,其零部件就是由金属材料、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制造或集成的。正是由于材料的先进性、支撑性、引导性特征,使其成为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象征。
彭院士说,我国是材料大国,已经形成了全球门类最全、规模第一的材料产业体系,产业产值从2010年的0.65万亿元快速增长到2022年的6.8万亿元。但不容乐观的是,我国材料产业“大而不强”问题同样突出。当前,国际经济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改变。体系化提升我国材料产业的自立自强水平,是参与全球产业链优化与重构的重大课题,更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
彭院士认为,实现材料自立自强,核心在于建成一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世界材料强国的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只有建成一批敢于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机制改革“深水区”的国家新型研发平台,才能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过程中取得更多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才能在重大科技攻关中形成均势制衡或颠覆性突破,才能加速推动我国材料产业实现从自主向自立、自强的根本性转变。
与此同时,我国材料领域发表论文数和申请专利数虽列世界第一,但材料科技推广的力度和应用服务投入的强度较西方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关键原因就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
因此,彭院士认为,实现材料自立自强,需要培育应用导向的创新生态,坚持企业“出卷”,高校和科研机构“答卷”,国家战略与市场价值“阅卷”,加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彭院士说,人才是实现材料自立自强的基础。交叉融合正成为材料科学的重要特征,也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因此,要面向全球从各领域、多学科选拔青年人才,在实践中培养一批充满创新活力的“青年科研人才”“卓越工程师”。通过创新用人机制,大胆采用“揭榜挂帅”等激励机制,用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为我国材料自立自强厚植根基,加速推动材料产业实现根本性转变。感谢您收听本期《科学留声机》,我们下期见!
监 制
丰捷 宋乐永
策 划
战钊 林佳欣 焦子原
统 筹
金振娅
播 音
林佳欣
文 案
亢北望(实习)
制 作
朱棣(实习)
来 源
《光明日报》
出 品
光明日报科技部
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 责编:蔡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