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卓越之路·院士印记 || 4.6万个零部件全部自主研制:“深潜”只为铸重器

2024-05-30   知领   阅读量:324

    本期封面:

曾三十年未与父母团聚

隐姓埋名,只为“深潜”造出大国重器

他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也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先后担任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

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

他,就是黄旭华

2019年9月29日上午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代表黄旭华发言

01

“我不学医了,

我要学航空,学造船”

1926年,黄旭华出生于

广东汕尾的一个医学世家

少年时代的耳濡目染

让黄旭华立下了救死扶伤的从医志向

然而事与愿违

上小学时

家乡饱受侵华日军飞机的轰炸

黄旭华意识到,落后就要被欺凌

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决定改变自己的志向

“我不学医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

1940年秋,黄旭华将自己的

原名黄绍强更名为“旭华”

寓意“中华民族如旭日东升般崛起”

高中毕业后,黄旭华同时收到

中央大学航空系和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录取通知

在海边长大的黄旭华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专业

这也为他日后从事核潜艇研制奠定了专业基础

大学毕业以后,黄旭华一直在造船行业工作

1958年,黄旭华调到北京海军部队

任核潜艇研究室副总工程师

02

从零开始,打造国之重器

1958年8月初

黄旭华突然接到一个电话

通知他去北京出差

却没有说明要去干什么

当时本就在执行机密任务的黄旭华没有多问一句

便从上海启程了

风尘仆仆地来到北京后

黄旭华才知道他要参与核潜艇项目的研制

自此,他开始了三十年隐姓埋名的研究工作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核潜艇自主研制初期

没有人亲眼见过核潜艇

更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

没有计算机来计算海量核心数据

黄旭华就抄起算盘和计算尺手工算

没有先进装备来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性

就拿起磅秤称

艰难攻关的岁月里

黄旭华和同事们硬是用最“土”的办法

“啃”下了核潜艇中最关键、最重大的核动力装置

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研制第一代核潜艇的四位老总

(左起赵仁恺 彭士禄 黄纬禄 黄旭华)

在黄旭华及其团队的攻坚克难下

1970年12月26日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下水

成为继“两弹一星”后的

又一国之重器、国之利器

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

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艇上零部件有4.6万个

需要的材料多达1300多种

全部自主研制

“我们的核潜艇没有一件设备、仪表、原料

来自国外,艇体的每一部分都是国产”

黄旭华自豪地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与潜艇模型


03

“对国家的忠

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1961年12月14日

黄旭华收到了一封家信

在信中,他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

由于严格的保密条例

他无法给家里任何回复

只能把这封家信默默地放进抽屉里

“不能向组织说家里的事情

让组织感觉很被动

答应也不好,不答应也不好

这一切,我自己承担下来”

此后三十余年里

黄旭华彻底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

连在老家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从事的工作

兄弟姐妹常常抱怨他“不孝”

一直到1987年

老家的黄母在月刊上看到中国核潜艇

“黄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

文中提到黄旭华的夫人李世英

黄母这才恍然大悟

告诉家人要理解和谅解他

黄旭华在远方得知后说

“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成了黄旭华继续核潜艇事业的动力

来源:新华网

04

不惧危险,亲身下水深潜

1988年初

核潜艇按设计极限深度在南海进行深潜试验

上面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

深潜后承受的外压是1吨多

一百多米长的艇体

任何一条焊缝、任何一条管道、任何一个阀门

如果承受不起海水压力

都会造成艇废人亡的结局

对参试人员来说

这无疑是个巨大的心理考验

为给参试人员减小压力、增强信心

黄旭华说

“我是总设计师,要对潜艇负责

对艇上战士负责。”

这位时年62岁的总设计师作出决定

亲自随核潜艇下潜

当核潜艇浮出水面时

现场的人群沸腾了

黄旭华欣然题诗: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

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05

“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自从1994年被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以来

黄旭华带领团队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

他淡泊名利

将个人所得逾2000万元奖金几乎全部捐献出来

用于教育、科研和科普事业

始终以赤子之心为科学事业服务,对祖国无私奉献

从1950年4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

黄旭华用一生证明

“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把自己的人生志向

同党和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了一起”

摄于武汉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719研究所

侯艺兵摄

    作者:崔兴毅

    文内图片来源:中国工程院院士馆

黄旭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