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建议  >  观点建议详情

路甬祥院士:关于新时代创新创造的思考 | 科技导报

2024-04-17   科技导报   阅读量:216

    路甬祥,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第十届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资本、工具装备、原材料三要素决定社会生产力的水平,科技创新创造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核心要素,劳动者掌握的科学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科技创新工艺技术装备、科学技术开发制备的新材料等构成了先进生产力中最基本、最核心、最具创新活力和价值的因素。邓小平同志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把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的智力劳动者称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倡导知识分子劳动化,体力劳动者知识化,他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和博大胸怀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做出了现代的诠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表明,随着工业化、电气化、网络化、大数据、智能化的发展,社会劳动的形态、职能、复杂性多样化也与时俱进地处在变化变革之中。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线产业工人的代表往往来自纺织厂的挡车工、油田的采油工。社会进入新时代,数控加工中心的编程技师、歼20的总设计师、探月工程的总设计师成为科技产业的核心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人物。

    回眸科技创新与产业革命的历史,科技创新创造了工业材料或农业种质资源,引发了材料产业或农牧渔业革命;基础或核心技术的创新变革,引领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一次能源和动力机械的创新变革,引发了能源与交通运输革命和其品质的提升,决定了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能源和工业材料制备技术和产业变革,例如转炉炼钢法的发明引起了钢冶炼技术的革命。半导材料和外延技术的发明引导了半导体、集成和制备技术的突破,计算机集成电路与传感技术的产业化引起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等。

    18世纪,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纺织机械、金属切削工作母机等先后在英国或欧洲问世。19世纪,内燃机和汽车的发明引发了以高速公路和汽车为标志的交通与制造业革命;电动机、发电机的发明,开启了电气化时代;计算机的发明标志着机器也可以代替部分人脑的智慧功能,人类进入了计算机程序控制时代;半导体集成电路和各类传感器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开启了智能机器时代;可读写的集成电路、机器视觉、人工智能(AI)、互联网、空天网、物联网等将世界万物连接成一体,人类社会进化至全球智能网络时代,人类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也从企业内、国家内协同创新进入了可全球协同创新创业的新时代。曾经“一机难求”的芬兰品牌手机NOKIA也只是一部设计制造精美的全球通移动电话;而乔布斯发布的iPod、iPhone、iPad等却已转变成可实现全球联网的移动数字智能终端设备,不仅可实现全球通话,利用集成的应用软件支持还可参与全球协同创新创造。阿里巴巴集团的淘宝网提供给用户的也不仅是可进行全球网上买卖的便捷交易平台,人们还可以在其上参与全球网上协同创新创造。由于对地球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认知的深入,安全低碳绿色已成为人类追求的生产生活新目标。网络化、全球化、绿色化、智能化以及自主创新、改革开放、共创分享已成为新时代创新创造的新特征。

    由于全球人口持续增长,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对地球上有限资源的开发利用压力持续增大。化解地球资源有限与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需求增长的持续性之间的矛盾,亟需创新发展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陆地与海洋资源科学等地球基础学科,拓展创新地球科学知识;有效探索新资源勘探技术,发现新的矿藏贮备;更有效地开发利用资源和实现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等;开发利用海床和地球深部资源,创新开采海底锰结核矿和甲烷水合物等矿业工程技术,提升纵深勘探的技术装备与深部采油气技术装备等,不断提升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水平;保持好奇心驱动始终是人类探究地球和宇宙未知的不竭动力,如发现和认知宇宙暗物质、反物质、黑洞、暗能量和引力波等物质存在、运动形态和相互作用;开展脑认知和思维本质、认知细胞变异、凋亡的机理研究,全球合作研究新遗传病、流行病对策等;全球合作分享对气候以及自然灾害的认知,提前精确预测预报和合作共享防灾减灾先进技术等;自觉认知人类活动诸如消费非理性增长而引起的人类活动对于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气候变化导致全球自然灾害频发以及新病原体和人类不良生活习俗造成的流行病、全球性传染病预防和防控动员及响应,遵循科学规律,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形成高效的全社会动员响应工作机制等。

    中国是14多亿人口的大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连续6年货物贸易位列世界第一。科技创新能力也已跃升至仅次于美国之后的全球第2位,中国制造业总值已连续14年位列全球第一。研发了先进盾构机、舒适节能的C919先进商用客机、联想个人电脑、华为M60智能手机等产品,形成了品类齐全、规模宏大的产业,我国科技创新战略与策略应该与时俱进做出调整。将科技创新置于我国创新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持续增加对物理、化学、数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基础科学和教育的投入,着力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着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创造有利于优秀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形成按创新创业质量和实绩检验人才的标准。依法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创新是新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创新管理是解放生产力的制度保证,鼓励创新、包容失败、合作共享的创新文化是培育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有效转移转化的良好环境。产学研学用金相结合是创新创业形成高效增值反应的社会创新联盟和创新型国家的企业家精神以及经济产业文化的社会基础,是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必需的创新社会环境和学术氛围;企业是科技与产业创新的主体,基础与创新教育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沃土;现代化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制造产业链是科技与产业创新的主要载体,是创新型国家的基石。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年,现代化智能电力网、21000km高质量高速公路网、350km/h的高铁网以及民航网、领先全球的现代4G/5G无线通信网、现代化数字化银行与支付宝/腾讯为代表的支付物联网、网络邮政快递网、大数据、因达网、人工智能等构成现代化创新型国家服务全社会的信讯网络,数百万乃至千万千瓦级大型发电厂和千万伏特高压等级的国家电力网、千万千瓦级核热电站和核聚变实验堆等,构建成25.64亿千瓦电力网,以太阳能、水电、风电为主体的绿色智能化电网已经达12.13亿千瓦,世界最大的中国集装箱港口和船队将为我国与世界各国间最大的国际货物贸易提供安全高效的海运服务支持,可以预见:至2050年,中国制造业无论规模总量还是科技与产业创新能力、中高端市场竞争力,都将使中国发展成为稳居世界之首的现代化制造强国!

    新时代我国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时代特征是:网络化、全球化、绿色化、智能化。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伟大目标,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改革开放、合作共赢、共创共享之路。2050年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路甬祥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