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院士 | 吴志强: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年度十大关键词(2023-2024)

2024-03-24   城市规划学刊upforum   阅读量:50

    作者简介

    吴志强,《城市规划学刊》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摘要:自2021年第18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起,发布城乡规划学科年度十大关键词已经形成学科发展论坛的特色品牌。城乡规划学科本身构成了一个独立且专业的知识体系,城乡规划学科发展论坛的宗旨在于汇集和突出该学科知识体系中最新兴、最具前瞻性的发展焦点。第20 届论坛在前两届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和凝练,确定了2023-2024年度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十大关键词:智慧规划:AI 赋能;学科发展:体系架构与知识拓展;城市财务:城市更新可持续;城市韧性:平灾结合;空间规划:细化、优化、科学化;城市包容:老龄化与全龄友好;规划行业:规划师职业发展;历史遗产:保护体系;城乡融合:要素流动;协同规划:都市圈。

    关键词: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知识体系;前沿热点;关键词

    城乡规划学科发展2023—2024年度十大关键词,在遴选过程中强调将世界眼光落在中国大地上,通过对国内外顶尖期刊过去一年研究热点的每月持续追踪,《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团队从18本国内外顶级规划类学术期刊中遴选了2362篇中英文文章、364个中英文关键词,将关键词聚类提炼出30个热点方向,并经由编委、顾问编委和海外编委等共96名权威专家教授对规划思想、实践和教育等研究问题进行热烈讨论与提名,最终按得票率高低排序形成了2023—2024年度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十大关键词。

    关键词1——智慧规划:AI赋能(得票率85.37%)

    人工智能(AI) 及数字技术在城乡规划学科的赋能获得本年度近百位学科专家的高度认可,成为投票率最高的关键研究方向。此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对人工智能的广泛关注,AI技术在学术、教育和科技领域的普遍应用已经映射到城乡规划学科之中,对于AI赋能的需求已经成为学科共识。

    城乡规划作为一门致力于为人类应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空间中所面临的超级复杂关联问题提供未来有序解决方案的学科,要求从业者具备高度的智能技术使用能力。

    本研究团队综合追踪了624项AI在规划领域的应用工具(AIGP),并从中精选出了189项对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人工智能工具,其中ChatGPT被评为最杰出的30项工具之一。在这一过程中,规划师不应仅仅是工具的使用者,而应成为AI工具学习的对象,他们的思维方法和决策模式为AI学习提供了宝贵的参考。AI的学习路径从最初的个体学习逐渐转变为群体和社会现象的学习。

    关键词2——学科发展:体系架构与知识拓展(得票率78.05%)

    在整个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城市规划作为一个具有最长历史积淀和最完备知识体系的学科,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石。以德国为例,其完善的规划体系“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由城乡空间向其他空间领域扩散,城乡规划学对于观察、编制、讨论和管理方法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要求原有的城乡规划知识体系进行大规模重构,规划专业正面临着四大挑战和四大创新领域。

    这四大挑战包括:从传统的城乡规划转变为更为综合的国土空间规划、步入城镇化的成熟阶段、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少子化和老龄化趋势) 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四大创新领域分别是:规划教育的世界观创新、知识体系的革新、教育方法的更新以及教育对象的多元化。

    创新的规划学科知识体系应该拓展知识的外延,尤其是在三大内核、六大外延以及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上。这三大内核分别是规划知识、空间知识和自然知识,而六大外延则涵盖了社会组织、经济运行、历史文化、数字智能、工程技术和治理知识。整个知识体系的主线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包括生存、生产和扩张的动态过程。从城乡规划扩展到国家空间规划学科,需要的是全面而深入的知识架构,是城市规划学科的学者可以大有作为的时期。

    关键词3——城市财务:城市更新可持续(得票率75.61%)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持续性的城市财务管理不仅充当了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引擎,而且成为确保城市可持续性的核心支撑。这种财务管理的目标超越了单纯的物理空间转变,旨在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共生,实现城市的经济可持续。

    城市财务议题在城市更新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联合国人居署确定的今年世界人居日主题是“韧性城市经济,城市推动经济增长和复苏(Resilient urban economies, Cities as drivers of growth and recovery) ”。联合国世界城市日主题是“Financing a sustainable urban future for all”,应该翻译为“财政支撑着所有人可持续的城市未来”,但是却被译成“汇聚资源,共建可持续的城市未来”,不知道是哪位脑子里缺少现代要素,看到financing就不知所措,一定要避开“财政”二字。岂知城市治理中财政概念和财政可持续是区分中国传统城市和现代城市的分水岭。只有中国城市直面财政问题的时候,中国城市才真正进入了现代城市。

    分析各城市的土地财政数据可见,2022年地市级GDP增长速度普遍放缓,多数城市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依然较高,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表明了管理者、学者、从业者等对城市财务健康与可持续性的深刻关切。

    与新城建设相比,城市更新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挑战。新城建设往往在尚无居民居住的区域进行,而老城区的更新则涉及大量原住民。资本的介入和管理在老城区显得尤为复杂。因此,作为规划师,更应深入了解并有效传达城市更新项目背后的深层次故事,这不仅关乎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涉及社会结构、经济活动和文化认同的综合考量。这样的深入理解和有效沟通是实现真正负责任和可持续城市更新的关键。

    关键词4——城市韧性:平灾结合(得票率73.1%)

    城市韧性定义为城市面对各类冲击和挑战时的综合应对和恢复能力。这不仅包括对干扰、冲击或不确定性因素的抵抗、吸收、适应和恢复能力,还强调危机中的学习、适应及自我组织能力。城市韧性的发展需经历五个关键转变:从单一到整合、从短期到长期、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适应、从静态到动态、从刚性到柔性。此外,城市韧性的建设应基于人民的利益,同时关注文化韧性、技术韧性和管理韧性的同步发展。

    城市韧性的能力可分为四类,从无法抵抗冲击到具有持续学习和治理能力的智慧:

    (1) 第一类:城市在遭遇冲击时无法存活,即遭受一次冲击就可能导致整个城市的毁灭;

    (2) 第二类:城市在冲击过后能逐渐恢复社会运行,但由于缺乏学习能力,灾害仍有可能再次发生;

    (3) 第三类:城市在完成灾后复原后进行反思,应急响应越来越有效;

    (4) 第四类:城市具备持续的反思、学习、总结和提炼治理能力,是智慧和聪明的,也是最理想的。

    城市的韧性安全系统不仅代表了城市科学的最新发展前沿,也反映了现代城市建设面临的多元化挑战所需的新型应对策略。特别值得关注的策略是:如何综合运用新兴技术进行灾害风险的测量、分析、管理和应急响应;如何实现对各种环境变量和突发事件的精准预警。这些做法是构建一个安全、有韧性的共享家园的关键,目前已成为城市规划研究的重点领域。通过这些先进方法和策略,我们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城市在面对自然和人为挑战时的适应能力和恢复力,从而确保城市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5——空间规划:细化、优化、科学化(得票率65.85%)

    自2015年《城市规划学刊》发表首篇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的文章以来,至今已累计发表120篇相关论文。对这些论文的归类和分析反映出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解日益精细、优化和科学化。在空间规划实践中,精致的设计、系统化的优化和科学方法共同塑造了城市的未来。

    现代国家空间规划的“数智化”转型,包含目标愿景、路径选择、发展动力、精准评估、迭代优化等五大关键要素:规划的灵魂在于其目标愿景定位的精准性,借助空间发展历史的机器学习,可以为国土空间及其上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系统提供多元化的目标选择方案;数智赋能空间规划的路径选择通过人工智能提供多模式的预测方案,帮助决策者和规划师预见未来趋势并确定发展路径;在发展动力方面,利用智能资源配置解决区域内部资源分布不均,激发城镇群整体潜力;在精准评估方面,新技术对规划实施后的国土空间综合效益进行详细评估,以每块地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依据;任何规划都需持续优化和自我提升,强调了在规划实施的各个阶段进行的评估和调整的重要性。这些要素共同助力于实现空间规划的细化、优化和科学化,确保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关键词6—— 城市包容:老龄化与全龄友好(得票率63.41%)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城市应成为各年龄层次的舒适居所。这要求我们不仅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安全的居住环境和丰富的社区活动,还需为年轻人和儿童创造充满活力的空间。城市规划应重视跨代交流,通过公共空间设计、社区服务和技术应用等手段,促进不同年龄群体间的相互理解,共同打造包容的城市环境。

    在满足老年人和儿童等特定群体需求的同时,应用如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优化城市设计,提供智能化服务和产品。此外,创建可阅读的建筑空间、可亲近的滨水空间、可漫步的街道空间和可休憩的绿化空间,对于构建全龄友好型城市环境至关重要。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包容性,也提高了城市生活的整体质量,共同促成一个和谐、可持续的城市环境,使其成为全年龄段居民的理想家园。

    本来这个词可以是“全龄友好”,包含了今天的热词“儿童友好”和“适老化改建”,实际上一个城市的包容不仅是年龄上的,也包含了对年轻移民的创新创业和事业发展的支撑和对失败的包容,因此这次选择的词汇中选择了“老龄化与全龄友好”,希望以后可以逐年持续推出“XX与全龄友好”等一系列的讨论。

    关键词7——规划行业:规划师职业发展(得票率56.10%)

    我们过去一直关心的是城市,现在有很多人开始关注规划师的职业发展。规划师在新的时期面临史无前例的压力,许多规划师是被城市建设的浪潮裹挟进规划专业,其收入、社会认同甚至在家庭中的自豪感都是城镇化的高潮托举起来的,而这种城镇化的发展,尤其是城镇化的物质发展来到了一个转折期,过去的创造新城、创造新社区、建造新房屋的主要任务,将会被替换成一系列的新任务。规划师必须规划自己,设计师必须设计自己。

    本年度我们欢迎更多的规划师,尤其是来自一线的规划师一起来讨论和交流规划师职业明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思想方法的转变、劳动技能的更新、服务对象的多元、新增知识的拓展等都可以成为时代留痕的文章。

    关键词8——历史遗产:保护体系(得票率56.10%)

    历史遗产的保护被认为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的国土空间规划中,历史遗产保护的元素融入显得尤为重要。在处理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面对两种极端思维模式:一种是彻底拆除,另一种则是刻板保留。这两种极端的处理方式对城市复兴和历史文化保护均会产生不利影响。

    城市是一个生命体,拥有独特的基因和细胞。城市基因,作为区分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的根本特征,包括自然元素(如河流、海风等)、历史上重要的标志性人造物体,以及承载基础设施的空间肌理(如广场街道等)。这些元素构成了城市的身份和特色,是不可随意改变的。相对地,城市的细胞,即那些需要随时间更新的部分,如建筑结构和社区组织,是保持城市活力和发展所必需的。如果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错误地将这些可更新的细胞视为不可变的基因,将阻碍新兴生命和创新网络的引入,最终导致城市生命力的丧失。因此,辨识哪些是城市不可动摇的基因,哪些是可更新的细胞,成为规划者面临的重要任务。只有在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才能确保城市的持续生命力。

    关键词9——城乡融合:要素流动(得票率56.10%)

    2022 年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超9.2 亿人, 占65.2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约为4.9亿人,占34.8%,中华民族主体2/3的居民生活在城市,已到达一个关键点。

    要素流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要解决城乡之间的“人、地、钱”问题,需要加快破除制度性障碍,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创设良好的制度条件。这包括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平等交换,以及分类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再通过合理流动促进城乡经济循环,进而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融入国民经济循环体系。

    一直认为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都是从乡到城,今天第一次有了从城到乡的可能,凡是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一定是城乡的双向流动。这个时代一定会从现在开始,有人去做新农民,有人去做新市民,越来越多地在城乡之间发生,也会成为规划讨论的重要议题。“新农民”会是未来的一个重要关键词。

    关键词10——协同规划:都市圈(得票率48.78%)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国际间的城市扩张现象已逐渐突破各自的行政边界。这一现象导致城市间的社会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进而催生了都市圈、都市群以及大都市区连绵带的形成。

    在这一背景下,传统以行政区划界限为基础的空间治理模式已不足以有效支持这些复杂的都市圈结构的未来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对都市群现象及其运作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充分挖掘和利用都市圈内部的积极互动力量。探索跨政府及行政机构之间的协同治理模式,成为实现都市圈内部各实体互利共生和协同发展的关键途径。

    2023—2024年度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十大关键词,不仅见证了城乡规划领域的深刻变革和持续创新,而且反映出了这一学科在应对当前和未来挑战时的前瞻性思考。期望在未来,这些关键词将引导和激励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推动学科的边界拓展和知识深化。此外,这些研究方向将对城乡可持续发展产生长远影响,为实现更加和谐、包容和智能的城乡空间提供科学指导和实践支持。

    本文引用格式:吴志强. 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年度十大关键词(2023-2024)[J]. 城市规划学刊,2023(6):1-4.(WU Zhiqiang. Top 10 Keywor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Discipline (2023― 2024)[J].Urban Planning Forum,2023(6): 1-4.)

    来源:《城市规划学刊》

    编辑:张永超

    初审:齐   阳

    审核:马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