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老子、牛顿和伽利略助力他攀登岩体力学的高峰

2024-03-28   央视文艺   阅读量:996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是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大地就是岩体,岩体是大地的支撑

    出生在老子著《道德经》的函谷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三门峡市的一位普通的孩童,读到了老子的《道德经》,小小少年慢慢长大,厚积薄发,读书有成,成为矿山工程岩体力学专家,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何满潮。

    何院士从事的研究看似与我们的生活相距很远,但其实密切相关,“人的生存是需要环境的,所有的工程都建造在岩土材料上,岩土材料的岩就是岩体,土是通过岩体的风化造出来的。高楼大厦的根基就是岩体,道路下面也是不同的岩体。大地就是岩体,岩体是大地的支撑。”他所做的研究叫“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研究”,听起来很深奥,通俗地说,就是研究如何为矿山安全开采保驾护航。

    何院士在钻研本专业领域知识的几十年中,始终把“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写一两篇文章,读一两本书,提出一个问题,明白了两个问题,这就是‘为学日益’。一天比一天多,这是增量。但是做了一辈子增量,学问做得很大,著作等身,文章写了几百篇,对社会有什么用呢?做增量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所以《道德经》告诉我们,做量变的目标是质变。”而积极创新,就是质变的意义,“科技创新的强国战略,实际上就是号召我们广大的科技工作者,不仅仅要做学问,要悟道,要创新,更要为国家创造更高水平的成果。”

    何满潮院士正是因为儿时就有了“悟道”基础,并辅以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科研精神,才从一名普通的年轻人成长为岩体力学的中流砥柱。

    他从《道德经》想到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这也是何满潮院士一生研究、治学去努力践行和回答的问题。直到今天,何院士最希望自己的学生质疑自己的成果和学问,希望通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让科学的研究发生质变,不断创新。

从河南到长春

    何满潮院士有着很多神奇的经历。1977年何满潮考入长春地质学院水工系工程地质专业,选择长春不仅因为科学,还因为艺术。在当时那个消息相对闭塞的年代,长春电影制片厂名头响亮,报考长春的大学,也许可以顺便看看电影。机缘巧合,他在放假的时候,真的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赣水苍茫》中饰演了一名红军战士,还和“潘冬子”的扮演者祝新运在一个剧组,当年这样的活动真是“出圈”。

(左一为何满潮院士)

    谁能想到一部电影中一闪而过的人物,后来成为科学家。不经意间,艺术作品中记录了很多珍贵的细节。那是何院士在自己专业之外的“惊鸿一瞥”,也是青年时期的“高光时刻”。看着自己留在银幕上年轻的影像,他自豪地说:“自己成为艺术海洋的一滴水。”

伽利略助他考研“上岸”

    何满潮院士一直爱读书,在他的书房中,除了土木工程的专业著作之外,各类书籍应有尽有,牛顿和伽利略的画像在办公室里格外显眼,因为他们都是他的偶像。

    巧合的是,当年在他考研的英语试卷中,英译汉的题目正巧是《伽利略》这本英汉双语科普读物的节选,因为他对伽利略传记的熟读,让自己本不擅长的英文取得了好成绩。冥冥之中,伽利略帮他押中了考题,助他“上岸”。

    上大学、考研……在长春快毕业时,他还完成了另外一件人生大事,遇见了一生的伴侣。当年同学们得知何满潮的女朋友喜欢集邮,全班18位同学帮他搜集国内外邮票,何满潮说:“这个邮票不仅仅承载着我的爱情,还承载着我们18位同学的友谊。”录制时他也把这些珍贵的邮票带到现场。

(1987年6月何满潮和夫人合影)

    《沁园春·雪》是他最爱的诗词之一,作品里面蕴藏的意境和他在做科学研究的意境是一样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意境,正如他们攻克“木寨岭隧道”这个世界级的“卡脖子”工程一样。何满潮用独特的方式解读了他心中的“科学与人生”。

(任志宏朗诵《沁园春·雪》)

    艺术、历史人物、巧合的故事,点缀在艰苦奋斗的路途上,像天上的星星,默默地守护着努力而热爱的人。(文/马宁 图片摄影/史浩均)

何满潮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