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0日5时17分,无比敬爱和无比敬仰的李俊贤院士因心衰经抢救无效在河南省洛阳市去世。广大行业同仁、群众、同事、学生、晚辈,以及相关部门、单位,一道深切缅怀李俊贤同志的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让我们一起走进李俊贤院士,去探寻李俊贤成长、成才、成就的历程,去领略他奉献、贡献、捐献的无悔人生,去领悟李俊贤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李俊贤出生于1928年3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高性能燃料事业创始人之一,聚氨酯工业奠基者之一,著名的化工合成专家。但李俊贤最看重的身份却是共产党员。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李俊贤把对党忠诚、爱党报国落实在了他68年科技人生的方方面面。
“必须把自己的全部贡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冒风险秘密研究
1953年4月20日,二十五岁的李俊贤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在“我为什么要入党”一节中,谈了他的入党动机,他说:要把革命工作搞好,要搞彻底,必须把自己的全部贡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从此刻起,“把个人奋斗目标和国家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的思想,开始在他年轻的心中生根发芽。经过3年的考验,1956年6月6日,李俊贤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以后,共产党员就成了李俊贤的第一身份。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李俊贤时刻听从党的召唤,出现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提出了高性能燃料研制任务。如果没有燃料,就相当于汽车没有汽油。
1960年1月,组织上抽调32岁的李俊贤到北京化工研究院,攻克主要高性能燃料。就这样,李俊贤和研究室的同志们争分夺秒地干起来。深入实验后,李俊贤发现气相法这条路很难走通,而液相法可能更贴近当时的实际情况。怎么办?关键时刻,李俊贤一锤定音:转方向研究液相法。
在当时,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
有人劝说:“违反规定做实验,是要受处分的”。李俊贤坚定地说:“出了问题,我负责!”。为了尽早满足国家重点任务的急需,李俊贤甘愿承担受处分的风险!
李俊贤和全组同志日夜不停地悄悄行动起来。经过近半年的埋头苦干,他们的“秘密研究”取得了成功!不过,领导部门不但没追究他们“违纪”的责任,反而认同并支持了他们的做法,并于1964年评选他们研制的成果为中国工业交通战线十大成果之一。
“党和国家的需要高于一切”,开创两个产业领域
李俊贤常说:“在科研攻关事业上,党和国家的需要高于一切。”
1966年6月,李俊贤服从党的安排,带领部分同志远赴青海的山沟里筹建黎明化工厂,建设我国第一条高性能燃料装置。在这里,李俊贤一待就是16年。
在建厂时期,受高原气候影响,李俊贤长期喝的是烧不开的水,吃的是煮不熟的青稞蚕豆,因此患上了至今都无法治愈的重度胃病。他住的是干打垒,睡的是大通铺,下雨时泥水滴满被褥无法入睡,李俊贤时常出现胃出血,可他常常强忍胃痛工作到深夜。
大家都说,李俊贤是在拼着命干啊!大家开始不理解,李俊贤作为领导干部,没必要那么拼命。可李俊贤轻轻一笑,说:“我是共产党员啊!共产党员不带头做,让其他人去做,说不过去。要为国家争口气!”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8年2月,李俊贤终于生产出了合格的产品。1970年4月24日,助推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
(1973年,李俊贤(右三)和同事在青海黎明化工厂合影)
随后,李俊贤又先后领导、主持完成了一系列高难度科研项目,助推我国高性能燃料大踏步赶上了时代!这一切,李俊贤功不可没,他被称为我国高性能燃料事业创始人之一。
除了醉心高性能燃料科研,李俊贤还对科技前沿具有超强敏锐的洞察力,能够迅速转换思路,聚焦国家的发展急需。
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技术是国外上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这项技术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但在那时,国内还是一片空白,搞这方面研究的更是凤毛麟角。
“国家需要,我们就要做。”简短有力的话语,显露出李俊贤无比坚定的信念。
李俊贤迅速组建了聚氨酯和胶粘剂两个专业研究室,从此开启了中国聚氨酯工业发展的新纪元。从开发设计,到装置建设;从技术转让,到现场指导,到处都有李俊贤的身影!正是这种无私奉献和技术支撑,助推中国聚氨酯工业蓬勃发展。至今,中国已是国际上聚氨酯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广泛应用于汽车、建筑家具等各行各业。
(2011年,李俊贤(图左)正在论证聚氨酯新产品开发前景)
一个人在一个领域有所建树尚且不易,而李俊贤硬是在高性能燃料和聚氨酯新材料两个领域均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而且是开创性的、奠基性的。2021年10月5日,央视新闻联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系列报道中,头条报道了李俊贤践行科学家精神的先进事迹。李俊贤被称为科学家精神的缔造者和优秀践行者。
当李俊贤被记者问及他对作为党员的感受时,李俊贤毫不犹豫地说:“作为一名党员,始终不忘自己的这一身份,对党绝对忠诚,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熟悉李俊贤的人都知道,这个信念已融入到他的血脉中。
“想为党和国家做最后一点事儿”,捐赠毕生积蓄
2018年年初,在九十岁高龄之际,李俊贤决定捐赠毕生积蓄500万元,他写了封书面捐赠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我(党员李俊贤)和我爱人(党员丁大云)准备捐献人民币400万元,作为博士研究创新人才之用,准备捐献人民币100万元,作为院内退休职工困难补助费……此致敬礼。党员李俊贤。”
这封以党员名义开头,又以党员身份结尾的捐赠信,凸显了李俊贤作为一名60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对党员身份的高度重视和高度自觉。信中,李俊贤还对整个存款分配做了说明,李俊贤解释说,我自己的一切都是党给的,都属于党,都要向党说清楚。
有人问李俊贤,“把这么多钱捐出去心不心疼?”
李俊贤回答说:“不会的。能培养更多的人才,把国家创新向前拉一步,能帮助更多的困难职工,这是我们更大的福气。”
对李俊贤的做法,子女们一开始有些不明白,为啥把辛苦积攒了一辈子的钱都捐了?当听李俊贤说“想为党和国家做最后一点事儿时”,子女便都理解了。
如今,李俊贤博士创新基金已助推25名博士成长,这些年轻人现在已经成为化工新材料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2018年,李俊贤捐赠积蓄设立博士创新和困难帮扶基金)
“一切都是党教育和培养的结果”,厚植家国情怀
2021年11月8日,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江凌看望慰问刚刚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的李俊贤,感谢他为国家科研攻关事业和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李俊贤淡定地回答:“一切都是党教育和培养的结果。”
平平淡淡的语气,普普通通的话语,却饱含着李俊贤对党的一片深情。一辈子为党工作,最后还把一切荣誉都归于党,这就是李俊贤一生的真实写照。68年党龄,他对党的忠诚始终如一;一次次不辱使命,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党做出的庄严承诺。
一句誓言,一生作答。奉献、贡献、捐献是李俊贤的人生主线,他把自己的知识、时间、身体、财富都献给了党、献给了国家。李俊贤从年轻时就清楚自己的信仰、信念,并最终为自己热爱的事业终其一生、倾其所有。
当记者问李俊贤怎么看待自己一生时,他说“我为国家做了一点点事。我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2021年6月28日,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李俊贤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受到中共中央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