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张立群: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打造成果转化“湾区模式”

2024-02-17   金羊网   阅读量:184

张立群

    文/羊城晚报记者 王丹阳 孙晶 严锦程

    图/受访者提供

    人才是第一资源。广东如何优化人才配置,增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人才自主培养高质量方面,广东高校应从哪些方面着力?广东高校如何集聚世界一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

    即日起,羊城晚报推出四说“粤起新动能”之二:高校掌门说,探寻人才、科创、产业如何进一步助力广东高质量发展的秘诀。首期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张立群。

    鼓励学生“勇毅前行”创新创业

    “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新能源汽车界黄埔军校”……作为扎根粤港澳大湾区的“双一流”高校,组建72年、属“龙”的华南理工大学的与众不同,来自其独特的创新基因和“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培养。

    张立群介绍,华南理工大学在过去一年中聚焦国之大者,坚守立德树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取得显著进步,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击鼓奋进、捷报频传。

    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实施“人才培养一流行动”,支撑人才高地建设。深化“区域+行业产业+大学”协同育人,建好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扩大博士生招生规模,做优做大“双向国际化”,超常规培养广东急需高层次人才。

    去年年底,华工出台了《华南理工大学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行动方案》,从项目、师资、机制等方面推进拔尖创新人才的有组织培养。

    其中,聚焦国家战略,加强急需领域人才培养方面,通过推进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强基工程”项目、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培养“强芯工程”项目、未来技术原创人才培养“未来同行”项目、超级机器人领域人才培养“珠峰计划”项目等六大项目,加强关键领域急需人才培养。

    对于“三创型”人才,张立群介绍,早在1999年,华工就已率先系统提出“三创型”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每年约有80名学生走上创业道路。

    “创业就是要勇毅前行,要不怕失败,敢于接受挑战。”张立群说,除了鼓励学生创业,在培养能力方面,华工还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比如开设人工智能等通识课,同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科教融合、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协同育人,培养复合型人才。

    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广东产业现实生产力

    华南理工大学是2009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中国专利奖数量全国第一的高校。2023年,聚焦人形机器人的超级机器人研究院(黄埔)、黄埔绿色先进材料技术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相继在华工落地。

    如何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实施“高质量成果培育计划”,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是华工的答案之一。

    “既抓基础研究,为从0到1的原创技术的突破奠定基础,同时也抓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急需的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张立群说。

    张立群介绍,聚焦广东需求,华工深化“政府+大企+大院+大所”协同创新,超常规建设超级机器人研究院(黄埔)、黄埔绿色先进材料技术研究院等新型平台,加快推动超级机器人核心技术、集成电路创新成果,以及OLED材料性能、特种纸基材料等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规模应用和国产化替代,加速催生一批科技型企业。其中,华工构建了与广东产业深度融合的产学研模式。围绕广东战略性产业和创新生态链建设,打造深度融合、互促共生、共建共赢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有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赋能广东产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张立群介绍,华工聚焦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加强在新能源、超级机器人、主动健康、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等方面的谋篇布局,推动“大平台+大团队+多学科”的有组织科研攻关,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进一步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推进面向产业发展的高端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支撑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成果转化“湾区模式”。

    人才、智力、科技力撑“制造业当家”

    作为扎根南粤大地的“双一流”高校,华南理工大学今后将如何助力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

    张立群表示,华南理工大学始终将支撑广东区域发展作为主要办学目标之一。对接广东高质量发展需求,学校将充分发挥“双一流”高校的特色优势,进一步实施《华南理工大学支撑广东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深入推进专项行动,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

    其中,在发挥工科优势中,加快布局建设与高端装备制造、超级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前沿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产业集群密切相关的优势特色学科群,加强学科交叉中心建设,打造一流学科体系,全力支撑广东制造业当家。

    在发挥一流人才集聚优势上,进一步精准引育更多高层次紧缺型人才,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华工模式”,加快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培养造就更多战略人才力量。同时发挥在地国际化办学优势,全力打造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先行示范区。

    在发挥自主创新优势上,加强有组织科技攻关,持续深化融入发展促发展的“华工路径”,在新能源、超级机器人、主动健康、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建设若干国家高能级创新平台,产出一批原创性、标志性重大成果,推动更多科技成果服务广东。

    在发挥帮扶典型经验优势上,全力服务广东“百千万工程”,创新支撑县域振兴的帮扶新机制新模式,形成全链条协同发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