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讲述院士故事 传承科学精神(下)

2024-01-22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阅读量:153

图片

(五)何泽慧院士

    她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是中国物理界的首位女院士,完成了不亚于世界第一的研究,始终以国需求为己任,她也是女儿钱民协眼中的这样一位母亲:“她就是很普通、很低调的一个老太太,我们就是平平淡淡过日子。”她就是何泽慧院士。

图片

图18 何泽慧院士

    何泽慧1914 年出生于江苏苏州,籍贯山西灵石。1932 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她不为当时社会上对妇女的传统偏见所动摇,自强不息,以优异成绩完成毕业论文。1936 年得到原籍山西省的资助,她到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出于抗日爱国热忱,她选择了实验弹道学的专业方向;1940 年获博士学位。1948 年夏,何泽慧同钱三强一起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历尽艰辛回到祖国,参加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的组建。1973 年,高能所成立后,何泽慧曾担任副所长,分管宇宙线研究与图书情报工作。1980 年,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学部委员。

图片

图19 何泽慧院士

    1936 年,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何泽慧成为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第一个选修弹道学专业的外国人,也是第一个选修弹道学专业的女生。她曾回忆说:“我后来到他那个实验室,他们德国人自己都不许去,他允许我去。我就在那里做实验,做什么实验?我说我就是要打日本人,我说要搞军工方面。他们说真是很奇怪,你一个女孩子搞军工。”她最终以《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为毕业论文顺利取得工程博士学位。

    1946 年,何泽慧进入约里奥·居里夫妇领导的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工作,与钱三强等共同研究原子核科学。在实验中,两人迎难而上,除吃饭、睡觉以外的所有时间均在实验室里度过,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在难以计数的裂变径迹中,合作发现了铀的三分裂现象和四分裂现象,这个发现是二战后物理学上很有意义的一项成就,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很大反响。当年法国科学院把亨利·德巴维奖颁给他们,西方各国报刊称他俩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1973 年,高能所成立后,何泽慧担任副所长。她关注发展新的科学生长点,领导开展交叉学科研究,推动了我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起步和发展。在她的倡导与扶持下,高能所原宇宙线研究室通过国内、国际合作在西藏甘巴拉山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5500 米)高山乳胶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了高空科学气球,并相应地发展了空间硬X射线探测技术及其他配套技术。她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以探究真理、发现新知为使命,敢为天下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何泽慧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心科学事业。几十年来,她把爱国深情全部倾注在对祖国科学事业的自觉奉献之中,听从党和国家的安排,不计名利和个人得失,忘我地在核科学领域辛勤耕耘。在科学研究中,她坚持严谨求实的学风,尊重客观事实,擅于从实验现象中捕捉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

图片

图20 2003 年,何泽慧院士参加高能所迎春长跑

    2006 年央视记者采访时,何泽慧说:“每个人都可以发现好些东西,除非你一天到晚不动脑筋”。她一贯倡导尽量利用简单的实验条件做出有意义的研究结果,并始终身体力行,形成自己科研工作的一个突出风格。

    她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孜孜不倦、毕生以求的科学探索精神,严肃认真、自强不息的工作态度,谦虚谨慎、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是我国后辈科技工作者的楷模。

(整理:赵春梅、翁硕)

图片

(六)冼鼎昌院士

    他是一位“大杂家”,天资聪颖、才华横溢,科学与艺术融于一身。在科学的殿堂求索,应国家科技发展需求,在近天命之年,迎难而上,从研究理论物理变身,领导大科学系统工程(同步辐射应用),成功建成发展中国家首个同步辐射光源。在艺术的园地徜徉,热爱音乐,热爱文学,写下一篇篇美文和诗作《爱丁堡随想》《粒子诗抄》……。酷爱读书,是图书馆的“常客”,中学时代,曾读遍校图书馆所有英文小说和故事类藏书。他求真唯实,不迷信国外,不拘泥于经验,常出入图书馆查阅资料,依据参数、公式和计算求证,解决大小工程和实验难题。他就是冼鼎昌院士。

图片

图21 冼鼎昌院士

    冼鼎昌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同步辐射应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35 年8 月15 日生于广东广州。1956 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进入物理所(后更名为原子能所),在朱洪元先生的指导下开始专门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59—1964 年,在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研究核物理,期间1962 年曾去往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1964 年,他回到原子能所继续理论物理研究。1985 年,担任高能所同步辐射实验室主任,负责同步辐射装置建设。2001 年,他开始领导建造同步辐射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研究平台。2014年4月7日,不幸在北京逝世。

    他曾身兼多项学术任职,例如在1986—1994 年任《高能物理与核物理》主编,在1991—2000 年任中国物理学会同步辐射委员会主任等。他领导或参与的工作取得了诸多成就和荣誉,例如“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磁单极解”获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经典规范场理论研究”获1982 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层子模型”获1982 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格点规范场理论”获1988 年中国科学院三等奖,“BEPC 工程”获1989 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还曾获2002 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物理学奖,1989 年起被授予国家特殊津贴。学术专著有《神奇的光:同步辐射》和《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及其应用》。

    跨界与突破

    深入探寻冼鼎昌院士这位“大杂家”的事迹,可以感受他追逐兴趣爱好和不断学习、实现跨界与突破的人生,深刻体会高能人“团结唯实创新奉献”的所风所训,不禁让人深受触动,内心充满前行的力量。

    冼鼎昌院士是领导大科学工程的理论家。在大学毕业后28 年的工作中,他一直从事着理论物理研究。直到1984 年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领导小组组长谷雨出面找他谈话,请他负责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建造项目。面对国家科技发展的需要,他认真花时间做了广泛调研,后正式接手负责该项目,此时的他已近天命之年。他在《参与建造同步辐射装置的感悟》中这样描述该项目的性质,“它不同于通常的工程项目,在于它的科学目的性和创新的性质非常强;它也不同于通常的科研项目,在于它的工程性和时间观念非常强。在协同工作中,终极的目的是科学任务。”在《我的科研经历》一文中说,“面对巨大的困难,我在组织队伍、培养人才上下了很大功夫,和全体建造者一起克服了一个个的难关,终于超过原订的国家计划完成了北京同步辐射实验装置的建造。”他说,“做决定一定要有科学的根据,一个集体的素质越高,能够帮助找到决策的科学根据的人就越多”。“事后回顾,这些年来大家的学习和共同提高是项目得以成功的保证”。

图片

图22 冼鼎昌格言手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图片

图23 冼鼎昌为中关村中学题词“锲而不舍金石为开”

    冼鼎昌院士又是一位充满文艺才情的科学家。他酷爱音乐,上学时还曾为念音乐或科学的选择犹豫过。冼夫人曾说,“他本来应该成为音乐家的”。虽是学了物理,但他从未放弃音乐,认为音乐素养对其一生的创造性思维有重大影响。他说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童年时受父母影响开始阅读四大名著等“闲书”,虽看得一知半解,却养成了浓厚的读书兴趣。中学时代的校图书馆更是让他流连忘返,从而有了深厚的文学修养,《爱丁堡随想》《粒子诗抄》……记录了他的诸多美文和诗作。

图片

图24 冼鼎昌著书《爱丁堡随想》

(整理:于健)

图片

(七)谢家麟院士

    谢家麟先生是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的名字是和以下科技成就连在一起的:世界第一台能量最高的医用加速器、中国第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电子直线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自由电子激光、紧凑型新型电子直线加速器……其中两项是世界原创、三项填补国内空白。

图片

   图25 谢家麟在办公室

    谢家麟祖籍河北省武清县,1920 年8 月出生于哈尔滨市。1943 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51 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途中受阻。1955 年他冲破重重阻力回国,1956 年加入九三学社,曾任高能所副所长、“八七工程”加速器总设计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经理等职。1980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在50 多年的科学生涯中,谢家麟院士主要从事先进加速器技术研究,是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家。

    “做研究工作的最大动力是强烈兴趣,书本知识加上实际经验是创新基础,科研的敌人是浅尝辄止。科学王国大公无私,人的能力有高有低,成就有大有小,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努力,一分成果,这是永远如此的。”

    上世纪80 年代,谢家麟领导建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他根据国内外专家关于建造中国高能物理加速器的建议,组织数十次研讨,反复权衡质子打静止靶和正负电子对撞两种装置的优缺点,最终确定2.2 GeV 的正负电子对撞机方案。BEPC 性能优异,我国从此在τ-粲物理领域占国际领先地位,高能所成为世界著名高能加速器中心之一。

图片

图26 1984 年,向邓小平同志汇报对撞机设计方案

    谢家麟1955 年回国之初,有记者也问过他为什么要回国,他回答:“我留学期间学到了一点点本领,留在美国工作只是“锦上添花”,而回到祖国则是“雪中送炭”。我热爱文化灿烂、历史悠久的祖国,热爱自己的研究工作,最大的愿望是要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求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

    90 年代,谢家麟基于国内的工业基础,领导建成亚洲第一台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研制总投资只是国外同类装置的十分之一。这是亚洲第一台产生激光并实现饱和振荡的装置,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及西欧之后实现红外自由电子激光饱和振荡的国家,奠定了自由电子激光光源发展的基础。

图片

图27 调试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

    谢家麟在其自传《没有终点的旅程》的前言中写道:“主要谈的是我个人60 多年来在科技领域活动的经历和体会。书中反映的事实和观点,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第一方面:资质超人当然占有优势,资质差些也可以用加倍努力来补偿,‘成就’并不是天才者的专利。”

    谢家麟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奖感言:“我就是个普通人,不聪明,也不能干,我能得奖,证明即使资质一般的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图片

图28 92 岁高龄的谢家麟荣获最高科学技术奖

    谢家麟在《没有终点的旅程》的开篇中,这样写道:“在人生旅途到站之前,觉得有责任把自己的足迹记录下来,这些可以作为他们人生道路的参考,或许可以增添他们前进的信心和勇气。”2014 年谢家麟捐赠部分藏书和珍贵的手稿资料给中科院高能所图书馆,并题词:“广厦明堂心专注,万卷图书育新人”,这部分资料和题词被收藏在图书馆一角的“谢家麟书屋”。

图片

图29 谢家麟自传《没有终点的旅程》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没有终点的加速人生,不同时期都在致力于热爱的事业,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滋育新人。

图片

图30 中科院高能所图书馆一角的“谢家麟书屋”

(整理:党蕾)

图片(八)方守贤院士

    方守贤院士是我国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经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原主任,中国粒子加速器学会前理事长,高能所原所长。2020年1月19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图片

图31 方守贤院士

    方守贤祖籍安徽,1932 年10 月28 日生于上海,1955 年10 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到近物所工作;1957年至1960 年,被派遣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1960 年回国后,先后在原子能所、高能所工作;1979年6月2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图片

图32 方守贤1979 年6 月《入党志愿书》

    方守贤先生是我国高能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20 世纪80 年代,他参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1983 年至1986 年担任工程副经理,1986 年至1988 年担任工程经理,领导团队按期、高质量建造了我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整机性能在国际同能区的机器中占领先地位,开启了中国基于粒子加速器的高能物理的实验研究。

    方守贤先生于1986 年至1988 年任高能所副所长,1988 年至1992 年任所长,全面领导研究所工作,实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稳定高效运行,为奠定我国在τ-粲能区粒子物理研究的领先地位做出巨大贡献。

    在我国加速器技术及大科学装置的发展进程中,方守贤先生以远见卓识多次提出战略性意见,贡献于倡导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上海同步辐射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中国加速器驱动次临界核废料嬗变系统以及中国质子治癌加速器等装置的建设。曾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顾问,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科技委主任,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工程科技委主任,合肥同步辐射工程科技委主任,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科技顾问,质子治疗加速器研究及建造项目总顾问,中科院“加速器驱动洁净核能关键技术研究”先导专项科学顾问。

    方守贤先生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和学术骨干,曾是我国加速器事业各领域的中流砥柱。他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推动我国加速器科技的发展,架起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加速器领域积极合作的坚实桥梁。

    方守贤先生为人磊落,学风端正,胸怀全局,鞠躬尽瘁,淡泊名利。他一直坚守在加速器科学技术研究的前沿,为我国高能物理和粒子加速器事业的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是科技工作者的楷模。

图片

图33 方守贤格言手迹“勤奋进取求实创新”

    方守贤先生198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990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7 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物理学奖;2013 年国际粒子加速器大会终身成就奖。

图片

图34 2018 年10 月,方守贤参加纪念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成30周年研讨会

(整理:吴岳峰)

何泽慧
中国科学院院士
谢家麟
中国科学院院士
方守贤
中国科学院院士
冼鼎昌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 何泽慧
  • 谢家麟
  • 方守贤
  • 冼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