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智能时代课堂如何变化,老师会被取代吗?数字变革给基础教育带来哪些机遇挑战

2024-01-31   上观新闻   阅读量:524

    拥抱数字变革。

    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分享了一个故事:摘得2023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金牌的高一学生王淳稷,在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就学期间,通过“课堂大数据”被发现学业能力出众、兴趣爱好广泛,老师关注到他爱动脑筋、喜欢挑战难题,学校鼓励他参加桥牌社团,个性化培养帮助老师找到了激发其科创潜能的钥匙。用“数智技术”赋能学校,关注学生知识、能力、行为、心理、情感等各方面发展,让每位老师拥有隐形的智慧育人“助手”,通过人技结合,助力因材施教,赋能立德树人。

    人工智能(AI)时代,会给课堂与教学带来怎样的颠覆性变化?老师又该如何面对?这两天在沪举行的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数字变革对基础教育的挑战和机遇,成为聚焦热点。

【以开放心态拥抱数字变革】

    以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学习场景,嵌入智能教师、智能学伴,诊断学习者发展水平,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的智能虚拟类数字教育资源得到快速发展;抛弃传统教室在教学空间布局上“排排坐”的惯性设计,数字技术创造了虚实融合的教学新空间,支撑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空间逐步普及,推动规模个性化教学发展……

    大会上,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校长科林·贝利还分享了一些国外大学利用触觉技术来培养牙科医生,实际上是模拟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在模拟的牙齿上进行钻洞。虚拟现实技术,还能帮助学生培养一些“软技能”。

    怎样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给基础教育领域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在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柯清超看来,教育系统必须冷静观察、包容审慎,妥善把握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方向和尺度,积极推动智能时代的基础教育变革。他鼓励老师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教学备课、提供教学支架、辅助做作业设计与评估等,师生需要提升生成式智能相关数字素养,比如:提升师生与人工智能对话的信息检索、信息甄别与整合能力,提高教师利用生成式智能工具开展教学设计、教学评估、教学反思与改进等。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关键在于技术本身的成熟性、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否则可能成为“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此外,还需完善智能应用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机制。“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前瞻的视野,积极拥抱生成式人工智能给基础教育带来的变革,共同探索与构建智能技术赋能的大规模个性化人才培养新生态。”柯清超说。

【智能时代老师要先改变自己】

    智能时代,嵌入智能教师、智能学伴,未来,老师的岗位会消失吗?

    

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数智未来”教育展。

    “教育本身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情感的培育、对智慧的启迪,这不是人工智能可以解决的。”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局长季小峰认为,面对数字时代,教师要站位更高,首先要改变自己,在数字时代的潮流面前,顺应人工智能的使用。从教育信息化到数字化应用,目前当地部分学校将人工智能实践场景融入。

    “网络教育不能代替‘真人教育’,教育并不只是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学习成长、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协作。”天津市第十九中学校长卢冬梅说,在传统课堂上,技术手段往往辅助于“教”,但在线上教学,更多着眼于学生的“学”,课堂上网络性交互越来越多,采集学生实时反馈的数据也比较丰富。在她看来,大多数教师是数字时代的“移民”,老教师还可能是数字时代的“难民”。如何使技术发展与教学行为连接在一起?老师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改变现有教学。在天津市第十九中学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并不是让孩子一定要掌握技术未来成为“码农”,而是希望孩子了解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未来能理性判断如何应用。

    为了有效推进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开展了有益尝试,灵活定制分层培训,激发个性潜能。学校打造富有特色的“活力30、实力40、魅力50”的教师分层培训,为不同年龄层次教师度身定制培训项目与课程。近年来,学校近80%教师开展了信息化课题研究,同时倡导教师要善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合优质资源,以用促学,以研促用,打开教师学习新视野,加强校内外学习交流。

【虚拟环境不能代替“真人教育”】

    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前景广阔,科技驱动沉浸式学习渐成现实,人机复合型教师诞生……在《中国智慧教育发展报告(2023)》中,展望未来,数字教育应用新生态蓬勃发展。

    “帮助老师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更好解决老师精准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在评价方面,过去最难的是因人而异差异化评价,未来可以通过对学生全过程、多维度评价,找准优点,找到短板。对于解决个性化问题,人工智能提供了很好的可能性。”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说。

    多位专家也提醒,人工智能赋能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次生问题,比如:人与人的交流机会可能会变少。“眼神的交流、情感的互动、肢体的语言,使得教育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解决了知识获取的手段、方法、质量等,使人与人的交流在虚拟环境也可以顺畅进行,但绝不能替代‘真人教育’,不能变成机器与机器的交流。教育要用爱、真情实感、能力和素养,真正去教化人、提升人、培养人。”郑庆华说。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龙腾认为,使用智能的同时,需要仔细思考,不能过度依赖,还需进一步规范。

    

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

    进入数字时代、智能社会,面向未来,培养什么样的人?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培养创新人才和学生高阶思维能力,需要构建新的教育形态,从知识类、工具类、虚拟类到智能类,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实现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的融通,同时进行学生过程性、综合性评价。“学校面临的挑战不是单方面的,未来的学校不只是传递知识,还要构建学生的合作交流、项目解决能力,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除了老师做好准备,还需要家校配合、家长认同。”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郭绍青教授说。

    栏目主编:徐瑞哲

    本文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题图说明:大会现场,播放中国教育数字化系列微纪录片《链接山海》。

龙腾
中国工程院院士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雷达信息处理专家
郑庆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工智能技术专家
  • 龙腾
  • 郑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