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建国,1958年生于湖南衡阳,年少时曾两度被迫休学,但从未放弃过求学之路,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从湖南大学学士到南斯拉夫铁托格勒大学博士,再到清华大学博士后、清华大学土木系教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与数十载读书科研生活相伴的是对“土木工程强国梦”的不懈追求,将当时的冷门专业耕耘成今天的一方热土。
聂建国教授近照
聂建国主攻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数百个工程项目、攻克多项技术难题,从广厦楼宇到桥梁隧道,在项目工地总能看到他的身影,这里是真正的科研前线,也是他的教学现场。2023年,聂建国荣获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
2023年教师节庆祝大会上,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获得者聂建国发言。
1
做好一项研究 追求一个梦想
聂建国出生于经济困难时期的湖南农村,因当时的所谓“社会关系”原因,曾两度被迫休学回家务农。父母几乎没有上过学,但始终教育他一定要读书。高中两年时光里,为了锻炼自己,聂建国每周六在学校吃完午饭后徒步20公里回家,第二天上午干半天农活,下午再走回学校。受环境条件所限,聂建国觉得当时“书读得很浅”,但幸运的是遇见了“讲课特别好的物理老师和数学老师,我也听得非常认真”。
1976年,聂建国高中毕业。第二年,时代的清风扑面而来,这一年恢复了高考,他顺利考入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并于1978年3月入学。从高中时40人一间的宿舍变成了10人一间,而且配备自来水,每天早上再也不用下约100级台阶去打水洗漱,聂建国觉得条件好了许多,每天都在如饥似渴地学习。晚上11点断电后,很多同学会在路灯下继续看书,还会不断参加学习比赛。从没学过英语的聂建国从26个字母学起,每天天刚亮就到岳麓书院附近或爱晚亭,伴着清晨的薄雾朗读英语。那些错过的、渴望读书的时光,他用尽全力去弥补。
读研时,聂建国选择了在当时并不热门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方向,所研究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就是将钢和混凝土两种材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它们的各自优势,扬长避短,是在传统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结构。当时这个方向在国内不算热门,研究者也甚少,但他坚信所学必有所用:“我预感到未来祖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必将对新结构新技术等有巨大需求。”
于是,带着自己的土木工程强国梦,聂建国在这个冷门方向上坚持了下来。
聂建国(右一)与团队成员做试验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为组合结构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高层建筑、交通枢纽、桥梁隧道、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各类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的“骨架”搭建形式也日益多元。从主动向工程负责人介绍自己的技术优势,到不断有新项目找上门给出难题并寻求技术合作,聂建国在工程建设领域逐渐成为知名“保障卡”,保障了项目的适用性、安全性、经济性,同时确保高效率和高性能。
40多年来,聂建国深耕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研究,完成了大量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提出了多种新结构和新技术、攻克了多项工程技术难题。这些极具创新价值的开拓性工作,丰富了我国土木工程结构类型并提升了大型复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在实现土木工程大国迈向土木工程强国的发展进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真正将科研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2
忘掉昨天 记住今天 创造明天
自1993年北京国贸桥成功应用聂建国研发的钢-混凝土叠合板组合梁桥技术以来,这项技术已在国内进行了量大面广的推广应用,成功应用于天津津塔、武汉中心、广州白云站、重庆西部科学会堂、文昌卫星发射基地、北京国贸桥、深圳彩虹桥、重庆观音岩长江大桥、大岳高速洞庭湖大桥、南京第五长江大桥、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等数百项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2年聂建国团队完成的“大跨建筑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新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荣获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第一个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018年聂建国带领团队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聂建国始终将育人作为首要职责。在土木工程系结构实验大厅,总能看到头戴安全帽、身着工作服的聂建国带领学生穿梭在各类结构模型之间。相比其他学科的实验室,这里更像是建筑工地,在钢与混凝土交织的空间里,一个个结构模型正在接受各种加载的考验。
很多时候,聂建国也会带着学生前往正在施工的项目工地,实地考察、实地教学,在实践中让学生真正发现工程的难题并体会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价值。他长期坚持和学生一起做试验,曾连续4年被学生推选为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入选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名人堂。
在试验现场,聂建国会反复跟学生强调:“事关百年大计,我们的工程不能有一点闪失,只有经过试验的检验才能放心。”同时,聂建国也会将见到的各类工程随手拍下,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资料积累聂建国已经坚持了许多年。他会用这些实际工程案例引导学生们主动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实现更好的工程效果?是不是还能缩短工期、节约材料?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是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理念之一,在聂建国看来,好的技术也应该是删繁就简的,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复杂的难题,这样的技术才能被广泛应用,实现以低消耗创造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