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当选院士后,他谈起了最想感谢的8位恩师的故事

2023-12-02   上观新闻   阅读量:391

    近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和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树上结出的硕果,必然离不开农人在结果之前的劳作汗水。12月1日,黄和院士和南师师生面对面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在这位年轻的院士身上,有哪些闪闪发光的“奋斗印记”?

    院士和他的8位恩师

    “立德树人它不是一句空话,希望、奋斗和自律习惯的种子是从小就种下的。”现场,黄和院士说起了自己最希望感谢的8位老师的故事。

    “第一位要感谢的是我小学一年级时的班主任,虽然他的全名我已经记不清,但他有一次因迟到打我手心的疼痛感,让我铭记至今。”黄和院士说,从那以后,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基本再也没有迟到过,每次和团队一起赶高铁他基本都是第一个到,这刻骨铭心的记忆让他时刻保持对科研、对教育的敬畏之心。

    “从四川搬到武汉生活,我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低谷。”当时年幼的他跟随父母来到武汉生活,成绩在同班同学中惨遭垫底,还因一口“标准的川普”而遭到别人嘲笑。这时,他的语文老师点亮了这段黑暗日子里的灯。每天早上当黄和在操场朗读课文时,语文老师就过来摸摸他的头,勉励他更加努力,这位语文老师也就是他想要感谢的第二位老师。从此,黄和的成绩有了起色,自卑的心理也逐渐变得积极向上。

    初中时期的黄和就逐渐开始在计算等方面崭露头角。面对数学老师每次出的难度极大的“压轴题”,大部分学生选择放弃或者尝试之后仍然一筹莫展。他说起了要感谢的第三位老师的故事,数学老师布置的作业给他留下了诸多思考和挑战的空间,越难的题目越会激起他挑战的心理,对此他时常挑灯夜战,钻研难题,“第二天我会把题目答案写满黑板,但这还不是我的‘高光时刻’,我会把一整个黑板的答案当着所有人的面擦掉,然后展示出第二种解法,这种解法只需要半个黑板就能写完。”

黄和教授(右一)

    他的高中化学老师激发了他对于化学研究的兴趣,在高中时鼓励学生自由探索,让学生在化学学习兴趣中培养科学严谨的科研作风;他的大学数学老师在他面临难题时耐心答疑,一句“如果有一天你有幸成为教师,请对你的学生好一点”让他铭记在心,外化于行;他的专业课教授用暖心的话鞭策他前行:我不能判定人的一生究竟会怎么样,但我尽可能地鼓励你,请你永远不要低估自己;黄和教授在国外留学时的导师在他毕业之前,带他去参观了邓稼先曾经工作的实验室,并勉励他回到国内后扎扎实实做研究;他在工业生物技术方向的“引路人”欧阳平凯院士身边耳濡目染了十余年,树立了科技报国的理想,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祖国发展的命运紧密关联……

    “吃一个馒头,要干吃十个馒头的活”

    “黄和同志经常讲,我们吃一个馒头,要干吃十个馒头的活。南师大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展现了全员上下始终保持的志存高远、矢志一流、乐于奉献、敢于拼搏的精神。”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说,黄和同志还有个值得大家学习的优点,就是善作善成,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偶然的机遇变成必然的结果。努力争取南师和南工大共建江苏合成生物基础研究中心,邀请诺奖得主、国际顶尖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教授加盟南京师范大学国际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推动学校与常州共建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和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

    南京师范大学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成立之初,全院仅有40名教职工,却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拿下十余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sci论文50余篇。经过五年的努力,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全面“开挂”、硕果累累。同时,一支年轻的队伍在黄和教授的带领下,能征善战,形成了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技术创新成果。对外,黄和同志表现出来的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开放协作、共生共研,体现出一个战略科学家的视野和胸襟。

    戈壁、天山、沙漠、盐碱地,二十年多来,黄和教授踏遍大江南北,常常深入地势险峻、人烟稀少的沟壑之间,寻找研究各类菌种,正是凭着这种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韧劲儿,黄和教授及科研团队克服了种种困难,建立了具有我国地域特色、总数达两千多种的特殊微生物资源库,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实现多个0到1的突破。

    培育创新领军人才,做强国兴邦之事

    在人才培养方面,黄和院士认为,高校教师首先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把人培育好了,科研工作也会自然而然做得好。南京师范大学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也需要不断在教学模式上革故鼎新,让学生接触更扎实的基础科学培训,科技突破讲求速度和效率,基础科学布局则需要长期稳步布局,把过去碎片化的科研变成有组织的科研,更好赋能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

黄和院士

    南京师范大学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教授张幸回忆起建院初的场景:“在2019年建院初期,条件最艰苦的时候,我们一张笔,一张纸,一台电脑,一间办公室拿到了8000万的经费。”时至今日,课题组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经费相对充足,但是他们从来不买超过200万元的仪器,100万元的仪器也是屈指可数。黄和教授鼓励他们通过逆向工程搭建设备,不让仪器成为团队发展的“卡脖子问题”,要将科研经费“花在刀刃上”,发挥团队体系化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

    黄和教授常常对团队成员说:一定要团结、协作,做有组织的科研。特别是对于工科的建设,需要有大团队,这样才能去争取大项目、大奖项,建设大平台。对此,黄和团队对任务目标有清晰的认识,研究方向聚焦国家大健康战略,以生物技术为抓手,开展食品发酵、生物制药的科研工作,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储备,理论支撑以及产业转化平台。

    2022级生物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乔梦是南京师范大学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第一届本科毕业生,也是学院招收的第一级博士生。她说,南京师范大学“厚生”的校训教导每一个南师学子“厚报民生、厚爱生命”,遇到黄老师之后,“厚生”的概念对于她来说变得更加具象化,“黄老师会在每一次和我们的交流中鼓励我们‘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黄老师‘攻克微生物制造dha等产品的关键技术难题,打破国外垄断’的实际行动更是激励我们‘做利国利民之事,做强国兴邦之事’。”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青年教师古志远说,作为青年教师,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顺应科学技术变革、社会生产变革等趋势,强化“研为教基,教为研袭”意识,在科学研究方面促进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多维结合,在人才培养方面推动师生创新创业活动与产业紧密结合,在社会服务方面提升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效率。将破解学术前沿、国家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企业行业工程问题的最新成果,作为课堂教学、教材和创新创业课题的重要内容,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教学,着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华桂宏说,我们每一位与黄院士接触过的师生都有这样的感受,黄院士为人谦和,为师厚生,为学深邃,为事高远,展现着科学家与大先生新的时代内涵,激励着南师人面向一流的跨越奋进!希望大家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上实现“加速跑”,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发展上打好攻坚战,在立德树人、培育一流人才上持续结硕果。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上观号作者:交汇点

黄和
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酵与轻工生物技术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