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丨张绍铃:一揽子问到底的中国“梨”首席

2023-09-01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阅读量:223

    2011年,张绍铃团队破解梨树自花授粉不结实的产业问题,梨自花结实性种质创新与应用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完成梨的全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2018年,梨优质早、中熟新品种选育与高效育种技术创新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从基因研究到建立种质资源库,从解决“好吃”“好看”的技术难题到跨越“好种”的推广门槛,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绍铃,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一揽子问到底的中国‘梨’首席”。

张绍铃在睢宁县进行梨生产技术指导

    白手起家的“梨”首席

    “等我长大了,一定要种出最大最甜的梨!”从少年时起,张绍铃心中就有个朴实的梦想。

    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张绍铃,从小生活贫苦,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福安市农业职业中学当教师,虽然有了稳定的工作,但他并不安于现状,工作之余继续发奋学习。1991年,河南省首批派遣去日本留学的2个指标,张绍铃名列首位,于是他成为一名接受日本政府资助赴日攻读博士学位的国费留学生。

    1999年,归国的张绍铃作为引进人才来到了南京农业大学,没有独立实验室,一间不足20平米的实验室兼办公室成了张绍铃的“全部家当”。 张绍铃直言,当时的压力就一个字“穷”。学校给的3万元科研启动费仅够打造几张实验台桌,根本无力购置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他只好开展一些相对“省钱”的田间试验。回国的第二年及第三年张绍铃连续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学院把几十平米的院工会活动室让他改装为实验室,才使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正式运转起来。

    当时南京农业大学没有人研究梨,找不到采样点和试验地成了张绍铃研究中的大难题。为了建设试验基地,他自掏腰包从日本通过购买等方式引进了200多个日本梨品种,在南京农业大学江浦农场建成了10亩梨种质资源圃和试验园。当时没有团队,也没钱雇人,张绍铃只好带上两三名学生一起下地,嫁接、修剪、施肥、除草、浇水、打药等都是亲力亲为,这一干就是六七年。

    面对如此艰苦的科研条件,张绍铃并没有被打倒,他怀揣着科教兴农的理想,义无反顾地向我国梨产业迈出了第一步:摸清我国梨产业发展的瓶颈在哪里,技术需求是什么?张绍铃花费了2个多月的时间在全国20多个省进行梨产业调研,写了一份170多页的报告,对我国梨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目标进行了详细剖析,提出了建设性建议,并提交到当时的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和种植业管理司。就这样,三十多岁的张绍铃凭着一腔热忱、一份厚重的调研报告,获得了认可,拿到了农业部的948计划、行业专项等一系列重大项目。有了项目支撑,张绍铃的科研工作进展顺利,到了2008年,他已在国内梨行业崭露头角,同年,张绍铃被农业部委任为国家现代农业(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张绍铃在实验室

    破解梨的遗传密码 不光“好吃”还“好种”

    梨不仅肉脆汁多、酸甜可口,还富含膳食纤维,可帮助人们降低胆固醇含量,有助减肥,是世界三大水果之一。但是要种好它,其实并不简单。

    张绍铃告诉记者,“梨花被人称作花中的‘冷美人’,由于梨是典型的自交不亲和性物种,不喜欢‘近亲结合’,就是说,只有不同品种的梨之间才能互相授粉。这样一来,梨的杂合度非常高,梨子家族的基因和遗传关系千丝万缕、特别复杂。”因此,梨的遗传背景和不同品种之间关系的研究似乎看起来更难,在这基础上的种质资源的研究也充满迷雾。

    为了掌握何时开花、何时结果,果实风味等这些控制梨性状的“通关密码”, 2008年,张绍铃率先在国内提出在梨上使用分子标记技术、着手梨的基因组测序。2012年,张绍铃在世界上率先牵头绘制完成了梨全基因组精细图谱,不仅使梨家族的“亲属关系”昭然若揭,揭示了亚洲梨和西洋梨的种群分化时间,还将梨的繁衍和变迁历史一直追溯到了几百万年前,就像是为梨家族描绘了一个完整详细的“族谱”。

    累计开展技术培训及现场指导230余场、现场培训技术人员和梨农超过2万余人次……为了帮助农民“种好梨”,张绍铃的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主产梨省(市、自治区)的120多个县(市)。他带领体系的专家、成员们,面向产业重大需求开展科技创新与工程化应用,使我国梨产业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40%,优质果率提高了15%以上,为我国梨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张绍铃还自己撰写脚本、拍摄了自主培育的优质早熟、中熟梨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及研发的新树形、液体授粉、幼果脱萼、疏花疏果等轻简化管理关键技术的视频8部,在相关媒体广为传播,点击观看的果农及技术人员达11余万人次,其中《梨树液体授粉技术》2022年被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评为优秀短视频。

    张绍铃说,梨的品种改良、栽培技术、病虫防控、土肥与耕作、采后加工、产业经济等等,只要和梨相关的,老百姓需要的,科学家都要关心,一个都不能少。“既然是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科学家,就要不断针对我国梨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来,这是责任,也是义务,非要一揽子问到底不可了。”

张绍铃在田间开展梨树授粉试验

    育人、科研,“责任双肩挑”

    “我出生于农村,而且生不逢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吃不饱肚子,那个时候‘没学上、没书读’,真正是经受了肉体和精神‘双重饥饿’的人。父母的艰辛、国家的培养和自己努力成就了我,我的这份工作来之不易,所以,在我成为大学老师的第一天,我就告诫自己‘我荣幸,但我要珍惜’。”

谈到教书育人,张绍铃满怀期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张绍铃更期望他的学生们个个出类拔萃。受导师王中英先生的影响,多年来,如何做好一名大学教师,如何培养出一流的学生,一直是张绍铃心中看重的事。

    2004年9月刚开学,张绍铃照常与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进行入学谈话,主要想了解一下每名新生的基础和兴趣。其中一名叫做王春雷的男生引起了张绍铃的注意,经过一段时间的特别关注,张绍铃发现这名学生很有科研潜质,于是建议他硕博连读,并给他安排了梨研究领域比较前沿的梨自交不亲和性研究课题,重点突破当时国际上尚未解决的花粉管线粒体提取等技术瓶颈。考虑到学生面对这样的科研难题会有一定的压力和难度,张绍铃一边不停给予他鼓励和支持,一边也不断和他一起分析、讨论研究方案和试验细节,指导他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协助他继续推进。经过两年的努力,王春雷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在plant journal等国际知名期刊上连续发表了3篇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突破了这一研究领域的重大技术瓶颈,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也因此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如今更已是扬州大学的年轻教授。

    二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硕果累累。如今,张绍铃指导的本科生中,其中1人不到30岁即获得了“2017年度珍妮布劳格小麦女性青年科学家奖”,成为该奖设立8年以来第2位获奖的中国女性。他培养的博士后和研究生中,走出了包括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以及入选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优青等在内的近两百位科学家、学者、管理者和产业一线的技术人员,为我国果树产业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责编:王逸男 崔欣

张绍铃
中国工程院院士
果树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