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学顺,1967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1987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并于1992年被国家教委选拔为中日联合培养博士生,赴日本东京大学气候系统研究中心留学。2021年,任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副主任。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学顺是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气象创新工程及中国气象局天气气候一体化模式重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中国气象学会数值预报专业委员会主任,专注于我国数值预报科技创新,是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在气象核心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发挥了领军作用。
沈学顺主持构建了我国自主、完备的数值天气预报科学与工程技术体系,主持建立了国家区域/全球一体化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GRAPES),主持研制了下一代天气气候一体化高精度可扩展大气模式原型系统。致力于自主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创新发展和核心技术研发工作,为推动我国数值天气预报科研和业务自主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改变了我国天气预报及保障服务依赖国外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技术的现状。
2014年,沈学顺在全国数值预报学术交流会上发言。
数值预报是基于数学物理学方法客观定量计算未来天气演变的预报技术,作为气象业务的核心科技,被誉为气象事业的“芯片”。从早期以国外引进为主,到自主研发掌握核心科技,再到发展以地球系统模式为目标的下一代模式,历经四十年磨砺,如今,我国的数值预报已实现自主研发、应用、改进、发展的良性循环,全面建立了国家级数值天气预报业务体系,实现业务应用和产品服务,还形成了一支贯穿全技术链条的高素质研发团队和业务应用队伍。
特别是近二十余年,我国的数值预报发展步入快车道:2001年,中国气象局组建数值预报创新基地(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数值预报研究中心),开启全球/区域同化预报系统(GRAPES)研发工作;2003年,国家气候中心开始研发中国气候系统模式;2010年,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成立,吹响了我国数值预报业务体系全面自主研发的号角;2021年,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以下简称“数值预报中心”)成立,聚焦科技自主可控、体制机制创新、核心技术攻关和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并持续改革发力。
“坚持自主研发,中国人必须有自己的数值预报模式!”数十载砥砺前行,这是气象工作者的共同心愿,也是沈学顺的坚定信念。
志存高远,做向上生长的人
20世纪60年代,沈学顺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的一个小村庄里。“虽世代务农,父母大字都不识几个,但是对我的教育格外重视。”沈学顺回忆道,“就像给我起的名字一样,学顺,学顺,希望我一辈子的学业道路,都顺顺利利。”
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父母在供沈学顺读书上却毫不含糊。在他的记忆里,常常浮现幼时的画面——一个小男孩坐在田间地头,捧着几本小人书,读得津津有味。
沃土之下,种子总会萌芽,向上生长。热爱学习,并且想要走出家乡去看看外面世界的沈学顺,一直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他说:“我走得并不快,但是在别人停顿的时候我也在走,坚持下去,我就走在了前面。”1983年,沈学顺考入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攻读气象学专业,由此踏上了一生追寻的气象之路。
“选择气象学专业是因为小时候听说气象站的观测员们会穿着白大褂‘捣鼓’那些仪器设备,觉得很好玩儿、很气派,所以填报了气象专业。”沈学顺边笑边回忆。
2011年,沈学顺在第一次数值预报国际科学指导委员会上发言。
如果说,冥冥之中有着某种力量,牵引着他在气象领域一直走下去,现在来看,这种力量可以诠释为热爱与努力。
大学期间,在数值预报课上,沈学顺经常看到老师抱着一大摞纸,印的都是从美国带回的方程代码,堆起来有书桌那么高。如此庞大的工程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那个时刻,他就对数值预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读书期间,沈学顺遇到了一位对自己影响很大的老师——时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系主任丑纪范。跟着老师学习的情景,沈学顺仍历历在目,“丑老师的课能带给我一些新理念、新思路。我经常拿着自己推导不出的公式请教丑老师,他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后来,丑老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科研的钻研精神至今还深深感染着沈学顺。
四年后,凭借着每个学年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沈学顺被推免至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攻读天气动力学专业硕士学位。三年后,他留在兰州大学,继续攻读天气动力学博士学位。
谈及留学日本的经历,沈学顺再次打开了话匣子,“当年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和日本文部省每年都会有一个联合培养博士的计划,当年兰州大学只有一个名额,在程麟生老师的推荐下,我前往日本进一步深造。”为了更好地适应异国的学习环境,沈学顺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学习日语。
身处国外,沈学顺心中却一直牵挂着国内气象事业的发展,“中国要有自己的数值预报模式”是他内心坚定的信念,无数个披星戴月、远在异乡的夜晚里,是科技强国的决心、坚持不懈的恒心,激励着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博士毕业后,他在东京大学气候系统研究中心担任助理研究员、文部教官。在这里,他潜心钻研,只为学习、掌握更多技术,争取未来可以走出一条我国自主研发的数值预报之路。
2001年,时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张人禾到日本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沈学顺在与他交谈中得知,中国气象局成立了数值预报创新基地,自主研发数值预报系统。当张人禾征询沈学顺意见,问他愿不愿意回国参加数值预报系统研发之时,沈学顺振奋异常并欣然同意。翌年,沈学顺回国进入数值预报创新基地。2003年,沈学顺任创新基地首席研究员,自此踏上了他和团队攻关研发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值预报系统GRAPES的征途。
把工作和国家需求紧密联系
人生才有意义
那时,我国数值预报系统的全面自主研发刚起步,沈学顺与同事们一起搭建微机群、写程序、推公式、多方求证等,经历了许许多多个废寝忘食的日夜。
“GRAPES,直译为‘葡萄’,但对中国的气象工作者来说,这个词远不止葡萄那么简单,它代表着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面向21世纪的‘全球/区域通用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幽默的沈学顺笑言。
如何在深入理解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搭建适合国情的数值预报系统,这是GRAPES系统研发之初面临的重要问题。各关键环节计算方案的反复推敲、试验、验证贯穿在承担任务各小组的整个研发过程中。有时,仅仅一个微小的细节问题都可能导致模式整体性能下降,甚至导致全部过程推倒重来。一次次的尝试似乎在提醒整个团队:照搬解决不了核心技术,没有自主创新、没有丰富的研究基础和知识经验累积,就不可能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0年来,我们走了很多路,有些路是弯路,但事实证明,在中国气象局党组的把舵定向下,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我国自主可控的数值预报模式这条路,走对了!”说到此,沈学顺倍感欣慰。
早在2000年,中国气象局党组就高度重视数值预报模式开发,希望通过创新基地的建设,集中数值预报研发和业务力量,建立一支稳定的数值预报模式研发核心队伍,加快推进我国新一代数值预报模式的发展。到2023年,《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加强数值预报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印发,中国气象局党组进一步提出加强数值预报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数值预报人才高地指明了方向。另外,还不断吸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主动参与中国气象局数值模式研发;围绕关键核心难题,鼓励国内外数值预报研发力量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开展联合攻关;建立以自主数值预报模式研发为核心,国家级协同、国省统筹的全国数值预报研发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