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年复一年 只为“土鸡”变“凤凰”——专访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康相涛

2023-11-23   河南日报   阅读量:333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史晓琪

    11月22日,得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消息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康相涛正在和学生讨论下一步的科研选题。就在前一天,他还带着团队师生们到位于原阳县的河南农业大学家禽种质资源场进行现场选种工作。

    除了师生,康相涛打交道最多的是养殖户。而除了学校,他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养殖企业、养殖场。

    1985年留校工作至今,康相涛38年坚守产学研一线,带领团队瞄准“地方鸡保护利用理论与方法”聚力攻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创新”“勤奋”“爱农”已沉淀成了他科研人生、育人生涯中的3个关键词。

    在康相涛心里,“创新”是科研工作者的使命。

    作为我国地方鸡保护利用方面的代表性科技人物,他做了系列开创性的工作:提出地方鸡精准分类和优先保护次序理念,首创单流向和通用核心系配套保护利用理论,创新分领域保护技术,创建“四位一体”多元保种模式;构建地方鸡种质资源创新技术体系,破解优异性状发掘和新种质创制共性关键技术难题;通过构建青胫黄麻羽鸡F2资源群,搭建地方鸡性状遗传基础解析平台;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36项发明专利,形成了系统的地方鸡保护、新种质和制种模式创制“专利池”,创新兼顾高产与优质的快速平衡育种技术;组装国际首个鸡泛基因组,研发出首款地方鸡液相芯片“神农1号”,并应用于育种实践,将我国地方鸡基因组选择育种提升到国际一流水平;主持培育优质肉鸡和特色蛋鸡2个国审新品种,育出特色新品系21个;主持完成的“中国地方鸡种质资源优异性状发掘创新与应用”成果于2008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地方鸡保护利用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成果于201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先后入选“改革开放30周年河南省十项重大科技成果”“中国这十年·河南”十项重大战略性技术研发成果和中国畜禽种业70年标志性成果……这些成果,为破解畜禽种业“卡脖子”问题,实现种业振兴提供了科技支撑。

    之所以创新成果不断,离不开“勤奋”二字。

    年轻时为了搞科研,康相涛把家安在鸡场,一住就是16年。而今,60岁的他仍然干劲不减当年,出差回来直接拉着行李箱上班,即使忙碌到凌晨两三点,早上依然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为了寻找地方家禽遗传资源,这些年他带着团队成员不知跑过多少鸡场、走过多少山路。

    从教以来,不管科研工作、行政工作多么繁重,康相涛从未离开过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的讲台。“光荣的人民教师”是他非常看重的身份:“教书育人,是我作为一名教师最本职的工作。看到学生的成长,我心里特别特别高兴!”

    “爱农”,懂得农民的不易,给予了他不知疲倦的力量。

    曾经固守一隅的固始土鸡,经他改良培育后身价倍增,成为当地老乡致富的“金凤凰”,“飞往”全国20多个省区市;在卢氏县,绿壳鸡蛋曾被乡亲们贱卖,经他改良后成了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蛋”……看到一项项科研成果惠及百姓,康相涛特别欣慰。

    “当选院士是一个新的起点,我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康相涛说,“下一步要继续做好地方鸡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多培育有中国特色的新品种,为国家种业振兴、乡村振兴多作新贡献!”

责任编辑:尹江勇

康相涛
中国工程院院士
动物遗传育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