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专家付小兵教授的履历中,他有着诸多亮闪闪的身份:国际创伤愈合联盟执委、亚洲创伤愈合联盟主席、国家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项目负责人、全军“十三五”“十四五”国防科技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日前,付小兵荣获2023年度吴阶平医学奖,以表彰他在战创伤组织修复、再生医学和建设中国创伤救治体系等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以及做出的突出贡献。
尽管履历闪耀,获奖无数,在科研创新方面也是硕果累累,在获悉自己荣获吴阶平医学奖的时候,付小兵仍然难掩激动。他说,这是自己收获的巨大荣誉,将推动自己在战创伤医学、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以及生物治疗学领域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我首先是军人,之后才是医生”
付小兵无比珍爱一身戎装,在他心里,自己首先是一名军人,之后才是医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付小兵,曾先后4次奔赴云南、广西前线,实地参与战场救治和调查官兵伤情。在那段严酷的岁月里,他通过参加救治伤员,进行地雷伤防控教育培训等工作,不仅经受住了战争的考验,更获得了战伤救治的宝贵经验。
在那样一个艰苦并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环境里,一批年轻的军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和人民的幸福,义无反顾地坚守在最危险的地方。那时的付小兵常常在想,军人为保家卫国付出和牺牲,而作为军人和军医的自己,还有什么比救治战士生命更重要吗?没有!军人的使命在保家卫国,而军医的职责在于保护战士们的生命。
由于战争的残酷和限于当时的救治条件所限,一些严重的下肢地雷伤战士不得不截肢,同时部分多发伤和复合伤形成的创面难以愈合,部分伤员的功能康复也没有获得最佳效果,这样不仅给伤员本身造成痛苦,也给家庭以及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尤其是看到被截肢后醒来嚎啕大哭的年轻战士时,付小兵心里很不好受。尽管参战时间不长,但那段特殊的经历让付小兵确立了把战创伤救治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把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
军医的救治能力是有限的,但如果能够创建创新的治疗技术、研发新的治疗产品和装备,那将是惠及每位伤员救治的大事。付小兵说,研发新的治疗技术和产品,解决战创伤救治难题是自己在当时思考的重要问题,这亦是作为一名年轻军医,把基于临床需求的科研作为主攻方向的初心和使命。
“比如针对如何加速战创伤创面修复速度和提高愈合质量的难题,我们从生物治疗入手,创新性建立了利用基因工程生长因子加速战创烧伤创面愈合速度的技术和方法,与有关单位合作研发和生产了相关产品,这些技术与产品应用于临床,对战创伤救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付小兵说。
为了受伤的战士,不曾停下科技创新的脚步
源于军人特有的使命感、责任感,付小兵在战创伤领域一干就是40年。谈起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这个既古老又前卫的学科,付小兵充满兴奋。“这个学科有很好的基础和学术氛围,在传承和发扬老一代专家打下良好基础的前提下,还有一些难题需要解决。”
付小兵说,首先,是如何快速治愈的问题。民间有“伤筋动骨一百天”的说法,说的就是创伤之后损伤组织的修复需要较长的时间。现在通过新的治疗技术和方法,如何使部分损伤组织能够超越传统的治疗模式,实现快速治愈,从而使伤员能够尽快重返战斗岗位和工作岗位,恢复生活、工作能力,减轻个人、家庭和社会负担,非常值得思考。
第二是严重创伤患者功能重建与康复问题。比如,目前救治的严重烧伤患者百分之百都是瘢痕修复,这部分患者生活质量低,如何让他们达到无瘢痕修复,便是一个亟待攻克的难题。
第三是损伤器官重构与再造问题。付小兵说,对于损伤严重的器官,机体自身不能够修复与再生,如何通过工程化的技术和方法,在体外构建出一个与机体损伤器官类似的器官来进行替代治疗,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付小兵相信,利用创新材料、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技术等,一定能解决这些难题。
有了目标,付小兵便不会停下创新研发的脚步。付小兵还记得,2000年6月的一天,他和他的同事们在解放军第三〇四医院(现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实验间里发现,创伤愈合过程中的一些老细胞,居然转变成为了干细胞,他初步认定“在一定条件下成熟的表皮细胞可以通过‘去分化’途径转变为表皮干细胞”,并于2001年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率先报告了这一重要生物学现象。论文获得极大反响的同时,也传来质疑声:老的细胞能逆转为年轻细胞?
创新之路从不是平坦的。为了消除质疑,付小兵默默带领团队开展了长达3年的确证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小兵团队不仅从形态、结构以及功能等方面进一步证明这些来自于成熟细胞的表皮干细胞的存在,还建立了系统的体内外诱导这种干细胞产生的方法,并陆续在国际《生物科学》及《国际创伤修复与再生杂志》等期刊发表了系列论文。这时,距离付小兵首次发现这一现象已经过去了六年。
创面治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病因治疗、全身治疗、创面局部治疗、各种新技术应用以及创面管理等多个方面。在创伤、烧伤,特别是难愈合创面临床治疗中,付小兵团队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创新性建立了利用基因工程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利用大网模外科技术覆盖胸部肿瘤治疗遗留创面和脑起搏器排异创面、利用内窥镜技术探究和辅助治疗窦道创面以及采用生物3D打印技术快速制造创面覆盖材料等实用和高新技术,解决了部分创面治疗的难题。其中采用生长因子治疗创伤在全国超过5500家医疗机构应用,治疗患者超过6500万人次以上,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除此之外,针对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具有“大门诊、小病房”,以及“可以在社区和家庭治疗”等特点,付小兵团队还探索建立了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在大医院进行深度治疗和在有条件的社区医疗中心进行后期康复治疗的双向联动机制,不仅方便患者治疗、缩短住院时间,也能降低治疗费用。
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要做出更多被世界认可的创新和贡献
作为学科领军人,付小兵见证了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建设的高速发展历程。付小兵表示,这个领域下一步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推进:一是进一步凝聚共识,把最初的实践变成上下的一致行动,需要各级领导的全力支持;二是重视体系化建设和优质示范专科的引领作用,特别是在创面修复领域如何形成新的医护人员关系值得探讨;三是理论创新和关键治疗技术的建立,为进一步发展提供原动力;四是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创面修复专科人才;五是推动一批创新的治疗技术、产品和方法快速应用于创面治疗。
目前,患者整个创面的治愈率大致在94%左右,也就是说,尚有6%的创面靠当下的技术和方法难以治愈。解决这6%的创面治疗难题,就成为付小兵新的攻克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无论是严重战创伤患者早期救治,还是严重创伤后帮助损伤组织实现完美的修复与再生,付小兵在多个领域均做出了系统性、创造性的贡献,并得到多方认可。
付小兵获得以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代表的系列成果,培养了以国防卓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代表的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及建立专门针对各种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治疗专科,在国际上也获得了高度评价。2018年和2021年,付小兵分别当选为法国医学院和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同行在评述中以创面治疗需要“向东方看”在国际上推广中国特色的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建设。
在这一领域,付小兵拿出了“中国方案”,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他相信,只要秉承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专注于服务老百姓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多为世界认可的创新和贡献。
荣获2023年度吴阶平医学奖,让付小兵感受到了巨大的荣誉。“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吴阶平院士等前辈为榜样,在战创伤医学、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以及生物治疗学领域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付小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