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贾伟平院士:1亿多糖尿病患者的主动健康管理该如何做

2023-11-14   第一财经   阅读量:477

    2023年上半年,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已为3763万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较2022年同期提高6.9%。

    “我国慢性病人群庞大,慢性病患病率不断上升;建立主动健康管理的意识,是保证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途径。”正值11月14日第17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之际,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贾伟平这样告诉第一财经。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已为8988万65岁及以上老年人、1.1亿高血压患者、3763万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较2022年同期分别提高40%、3.3%和6.9%。而我国18岁以上人群中,2002年至2018年间糖尿病患病率从4.2%增长至11.9%,现有约1.25亿的糖尿病患者。

    谈及主动健康之于慢病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拥有超过40年内分泌一线诊疗经验的贾伟平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称,以糖尿病为例,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导致和并发的其它疾病较多,“但如果早期干预,并做好持续监测、管理,还是可以避免或延缓绝大部分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糖尿病的4个临床分型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人群占总数的85%。

    详细来看,1型糖尿病主要是免疫介导型,可能是某种环境因素,导致了体内免疫系统发生改变,并将自身的胰岛细胞当“坏人”打掉了,使得胰岛细胞不再能够分泌胰岛素;免疫介导型糖尿病的治疗尽管相对简单(打胰岛素),但这会给一些儿童患者的成长带来烦恼。

    贾伟平介绍称,特殊类型糖尿病方面,尽管其病因明确,但目前仍没有太多好方法来进行治疗。但随着近年来诊断技术的进步,一些原本需要终身打胰岛素的情况可以通过口服降糖药来替代。

    妊娠糖尿病,是妇女在怀孕期间,体内对于胰岛素的需求变高但身体机能不一定能匹配;妊娠糖尿病的治疗也不复杂,患者主要是要做到管住嘴,配合运动,孩子不要长得太大,心情放松,实在必要的时候使用一些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是最难处理的、且也是最大宗人群的。尽管现在其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明确,但通常它被认为是一个具有遗传背景的疾病;因而可以看到2型糖尿病经常在家族中“扎堆”发生。“仅仅有遗传易感性还不一定会发病,环境因素的改变也是2型糖尿病的诱因。”贾伟平分析称,比如一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包括摄入糖分高的饮料,油炸食品等;吃得多了,动得少了,体内的代谢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环境因素激发了体内的遗传易感性,而患上糖尿病。

    2009年,贾伟平团队根据临床需求创新了“持续葡萄糖精准诊疗监测”技术,这也是全球首个公开发表的、用来判断正常和异常血糖状态的技术。该技术与相关应用方法同时也被纳入《2型糖尿病高血糖的管理国际共识(2022年)》《美国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2023年)》等多项国际共识和指南,并广泛地应用于全球一线临床。

    从临床应用来看,医生、护士可以在该技术辅助下准确为糖尿病患者进行用药判断和剂量、方式的调整;甚至是在新冠疫情期间,一些新冠感染、合并了糖尿病的疑难复杂患者,也在该技术的支持下稳定了血糖,这也是救治前提。此外,另有一些患者也可以通过佩戴持续葡萄糖监测相关设备,来实时监测到食用一块蛋糕、饮用一瓶可乐对于自身血糖的变化,从而给予其主动管理血糖的动力。

    “我们也持续研究与糖尿病有关的遗传易感基因,这或可以指导糖尿病风险人群的预警。一开始,我们的早期工作验证了国际上对于遗传易感基因的研究结果,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其他国家糖尿病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与我们中国居民的遗传易感基因并不完全一致,重合度只有约30%。”贾伟平称,我们通过更大样本的人群筛查,最终发现了中国居民所特定的12个遗传易感基因,并基于此形成了一个糖尿病的筛查“芯片”。

    该“芯片”在上海医疗机构随访9年的结果显示,携带12个遗传易感基因的人群,比没有携带这些基因的人群,其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了约34%。目前,这一“芯片”技术已经被国内一家企业转化落地,并在国内300多家医疗机构中推广应用。

    “糖尿病患者中超过80%都是可防可控的。这是因为最大宗的这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通过主动意识去做健康管理是关键所在。”贾伟平说。

    作者:邹臻杰    责编:杨志

贾伟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医药卫生工程管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