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网传媒-首屏新闻重庆11月7日讯(记者 张颍 何佳欣)脑肿瘤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切除后是否需要放疗、化疗?两个病例用了各种检测,诊断一样,治疗方案一致,为何生存期却大相径庭?11月6日下午,由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未来医学创新合作论坛”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卞修武表示,最精确的诊断仍然是病理诊断,但是目前仍存在诊断的“灰色地带”,导致诊断的偏差。这就使得要创建新的诊断策略,即必须多方法、跨尺度、多组学,引入人工智能辅助的大数据为基础的诊断体系。
“疾病治疗最大的挑战是精准诊断问题。”卞修武称,如果诊断不精确,治疗就是盲目的,也会降低药物研发的有效率。
卞修武
对此,卞修武认为,任何疾病,特别是肿瘤需要多方位的诊断,会用到很多样本、多个区域甚至不同人种积累数据,形成全球互相帮助的大数据,使得诊断数据更加完整和全面,最后为人工智能诊断提供服务。
“下一代诊断病理学时代正在来临,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诊断方法,就是下一代诊断技术里‘金标准’的病理诊断技术。”卞修武称,这样的诊断技术是需要前提的,就是要创建资源,再共享资源,积累数据,然后进行研发。
比如,基于疾病的共性及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去寻找它们之间的对应和治疗关系。又比如,从血液到尿液,从组织到细胞,从基因抑制到临床信息的构建,建设整个大尺度的生物样本资源库。
卞修武称,通过医疗大数据,我们就能建立人工智能分析系统。例如,脑肿瘤的所有病例集聚起来,遇到单个病例时,用3~5秒的时间就可知道是否需要放疗、化疗,或是新冠肺炎为模型,通过病理与影像的结合,通过信息融合最后推论出病理变化,创建出无创病理的体系。有了无创病理和组织学病理之后,所有国家联合在一起,就能建立这样的诊断平台:无论是从欠发达地区来的病例,还是疑难病例,通过提供一般临床信息、影像信息、病理信息、检疫信息以及基因检测信息,通过生物与信息(BT与IT)的融合,形成病理表情组的诊断,最后去预测它的治疗方案和预后。
卞修武称,在重庆的金凤实验室,就从多组学打造建立平台,建立大数据,形成智慧诊断的大模型,形成一系列的下一代诊断的研发的试剂和器械,最后用于新型的诊断技术。
“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立起这样的平台,促进精准医学的发展十分重要。”卞修武说。
(图片由大会组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