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基地风采|首座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旧址入选2023年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2023-09-2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阅读量:97

    编者按

    2023年5月30日,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7部委联合发布了第二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北京大学化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清华大学校史馆等147家单位入选。

    我们将持续展示入选基地风采。

    首座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旧址是中国最早、亚洲最大的受控核聚变基地,是中国聚变梦开始的地方,是核工业人的重要精神载体,是受控核聚变研究者们的记忆源头。

    旧址是在完成中国第四个五年计划一号工程项目(简称451工程)这一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旧址见证了中国人在筚路蓝缕的创业初期,聚焦解决未来人类能源问题的决心和毅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传承历史记忆,弘扬科学和科学家精神的重要作用。

    说起中国的受控核聚变事业,李正武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正武是中国著名实验核物理学家、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家、中国核聚变能源开发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军人。作为中国较早从事受控热核聚变研究的科学家之一,李正武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受控氘氚“点火”设想,为中国受控热核聚变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

    上世纪50年代,李正武被安排在原北京原子能研究所(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1965年适逢中国开展“三线建设”,中国受控核聚变研究基地定址四川乐山县(现四川乐山市)近郊的肖坝。该基地于1966年破土动工建设。为了最初科学强国的梦想,此时已年过半百的李正武和夫人孙湘毅然选择来到条件艰苦的乐山。1969年,李正武率原北京原子能研究所14室全体同仁整体搬迁,落户建设中的五八五所(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前身)乐山基地。李正武任该所所长。

    旧址上建成的中国环流器一号完全是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实验装置,科学家在它上面取得了5000多项科技成果,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它曾经写入高中物理教材和大学物理教材,也是中国受控核聚变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为了传承受控核聚变科学家的“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弘扬他们的钉子精神,2012年建成了中国核聚变博物馆。李正武听说此消息后,特意嘱咐其女儿李漱碚将来把个人物品捐给博物馆,要让后人知道中国核工业创业的艰辛,让年轻人受爱国主义教育。2013年7月30日,97岁高龄的李正武在北京逝世。2018年,李漱碚秉承父亲的遗愿,将李正武的清华大学毕业证、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给李正武开的证明、李正武与生前挚友钱学森之间的往来书信等珍贵文物捐献给中国核聚变博物馆。

    中国核聚变博物馆建成以来,每年接待社会各界人士数万人参观访问。“此前很多大学生前来参观博物馆,我给他们讲了这段往事,他们听了都很感动。”中国核聚变博物馆馆长王相星说,依托大国重器对当代大学生加强科学家精神教育,有助于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有的科学家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最后成功了。大多数受控核聚变科学家,一辈子只为受控核聚变工作,却只能说取得阶段性成功,他们是永远的铺路石。

来源: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科技传播中心供稿

(部分内容来源:中国新闻网)

李正武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