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能否用“人工原子”重构世界?脑机接口技术如何助力肢体康复?标准化工作怎样促进“双碳”目标实现?这些问题都可以在9月5日至6日举行的世界前沿科技大会上找到答案。
作为2023年服贸会的系列高峰论坛之一,世界前沿科技大会是人们了解世界前沿科技发展水平、获取最新科技信息、对接国际国内重大科技需求的高端平台,也是全球科技企业交流互动的桥梁。
2023世界前沿科技大会会场。科技日报记者 洪星 摄
超材料是一个意义深远的科学突破
超材料是物理、材料、电子、信息等学科的技术前沿,能够从根本上颠覆材料的构建范式。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超材料研究已经向人们展示了其重构世界的潜力。
“超材料是指通过设计获得的、具有自然材料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能的人工材料,其材料性质主要来源于人工结构而非结成其结构的材料组分。”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周济介绍了超材料的概念及其应用情况。
周济表示,超材料是一个意义深远的科学突破,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材料构造方式,也为诸多领域颠覆性技术的出现提供了基础,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近年来,典型的超材料如左手材料、“隐身斗篷”、完美透镜等在光学、通信、国防等应用领域渐露头角,而为数众多的电磁超材料、力学超材料、声学超材料、热学超材料以及基于超材料与常规材料融合的新型材料相继出现,形成了新材料的重要生长点。
“超材料是一个新兴交叉学科,由于其具有‘按需定制’的特性,使得材料设计的自由度大幅度提升。”周济说,超材料的应用可能引发众多领域的技术变革,目前这些技术变革正处于酝酿阶段,值得密切关注和期待。
作为重要的前沿技术领域,脑科学研究近年来也受到全球科技界的高度关注。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介绍了脑机接口技术的肢体康复应用情况。
明东表示,目前,脑机接口技术已有很多应用场景,在医疗级和消费级的场景中有许多想象空间,且有一些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康复领域,脑机控制神经肌肉刺激进入到临床阶段后取得了良好效果。
2023世界前沿科技大会会场。科技日报记者 洪星 摄
标准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
碳达峰、碳中和也是前沿科技领域的重要议题。如何实现“双碳”目标,多位专家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认为,实现“碳中和”的核心是控制碳排放。“能源燃烧是我国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其中,电力行业排放约占能源行业排放的41%。”王浩说,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电力行业减排压力巨大。
王浩建议,建立风光水储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他同时指出,突破优化风光水能互补开发技术应从“扩容、增效、提质”三方面着手。
作为政策落地实施和服务市场化机制的重要抓手,标准化工作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会上,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标准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亮强调,标准化工作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引领性意义。
在孙亮看来,标准是实现降碳目标的重要约束手段。我国现有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112项,强制性能效标准75项,有力支撑了节能降碳减污工作。“‘十三五’期间,我国发布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16项,实现的年节能量达77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48亿吨。”孙亮说。
孙亮认为,标准是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基础工具,比如,温室气体核算标准为摸清碳排放家底提供了基础的共性方法;同时,标准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负排放技术等绿色低碳技术迭代升级、构建相关产业链的基础,也是促进创新技术推广应用的有效途径。
“标准还是国际通行的应对气候变化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亮建议,构建全覆盖、多维度、多层次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
责任编辑: 陈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