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侯立安院士:“五位一体”的空气净化技术净化率高达近100%

2022-07-12   中科智库   阅读量:470

    侯立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智库首批入库专家兼审核委员会委员,环境工程专家。现任火箭军后勤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

    侯立安长期致力于环境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在饮用水安全保障、分散点源生活污水处理和人居环境空气净化等方面,率先提出并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处理及空气净化技术和系列装备,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和富有创造性的成就。研发出了多种抗疫“神器”,在环境安全保障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发空气净化技术,助力疫情防控

    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包括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密闭空间气溶胶传播,其中后两项传播方式均以空气作为介质。为解决疫情病区空气污染问题,保护医护人员不受感染,侯立安带领团队提出应对不同防疫需求的医院空气质量保障解决方案,为实现疫区医院空气中致病微生物的全时段彻底消杀提供有效技术支撑。他带领科研团队开展病区空气净化和消杀技术紧急科研攻关,研发出新风系统—室内净化—室内消毒—环保功能材料—排风系统全流程“五位一体”的空气净化技术——“云式无菌空气净化器”,并投入抗疫一线使用。

    侯立安说,“云式无菌空气净化器”作为特殊时期入驻新冠肺炎病区的空气净化装备,将多项技术合理整合集成,以双重消杀技术保证病原体被彻底灭活处理。该净化器无需滤料,净化精度高,可去除空气中灰尘、PM1、PM2.5、飞沫等细颗粒物,从而达到净化空气、阻断病毒和细菌在病区传播的目的。他表示,“五位一体”系统对气溶胶净化率可达到99.9996%,利用该技术可以把普通的办公室、会议室、住宅改造成负压病房。

    不仅如此,侯立安带领团队还参与编制《办公、居住及医疗环境防疫设计及疫情期环境保障运行指南》和《公共及居住建筑室内空气环境防疫设计与安全保障指南(试行)》,为我国今后疫情期间室内空气安全保障以及民用建筑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侯立安还建议在各地逐步复工复产的过程中,加强室内空气污染与传播阻断工作;对定点医院和疑似病例隔离建筑,以及人口密集的老旧小区、商业楼和学校开展建筑空气污染与传播风险评估;加强公共环境与健康教育,通过网络、媒体开展疫情通报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环境与健康素养;针对不同通风类型的建筑采取有效工程改造和技术措施,防止新型冠状病毒在室内空气中进行扩散。

强化科技支撑,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目前,国家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2019年1月,中央农办和农业农村部等18部门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侯立安说,农村人居环境整体质量提升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仅与地区基础建设资金投入有关,还受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区域地理环境、居民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他表示,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偏低;生活垃圾处置技术急需提高;农村厕所卫生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化肥、农药的过度施用以及畜禽养殖废水排放等农业活动导致过量的污染物进入自然水体,产生水体富营养化;以及长效化监管和运行机制建设滞后。

    为此他建议,要进行科学调研,精准识别区域农村人居环境的主要问题,分析污染源、地形因素、居民习俗等对农村人居环境的影响程度;坚持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制定整治方案,避免“千村一策”的情况出现;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污染快速监测设备和数据传输技术的研究,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和监管能力。

打造综合研究平台,防范新污染物

    近年来,水体中频繁被检出微塑料、内分泌干扰物、药物及个人护理品等新污染物,给饮用水的安全保障带来了新挑战。侯立安说,水环境是新污染物的主要载体,新污染物超过90%会进入自然水体。新污染物的暴露途径复杂,人们对其环境生态与健康毒性的认识不一致,导致现有新污染物的处置方案和处理技术效率不高。他强调,“面对新挑战以及新的防控需求,应以有效防范新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风险为核心,开展一系列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发。”

    对此,侯立安提出四大建议,即完善新污染物对饮水安全影响的评价体系;加快建设新兴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平台;加强饮用水供水系统中的新兴污染物的智慧化监测;以及发展绿色、高效的新兴污染物控制技术与装备。他强调,要在国家科技计划中设立“新污染物防控”重点专项,打造综合性研究平台,实现科研和工程成果数据共享。(文/王慧兰)

侯立安院士参观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

侯立安
中国工程院院士
水与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