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科协情缘|侯新毅:我眼中的陈佳洱院士

2023-07-27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阅读量:206

    从1963年到2023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已经走过60载春秋。时间砥砺信仰,岁月见证初心。60年来,北京市科协充分发挥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团结引领首都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首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北京市科协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精选了数篇由科协人自己书写的科协故事,其中既有亲身从事科协工作的难忘回忆,也有与著名科学家交往的感人故事。让我们透过这些真挚的文字,品味其背后蕴含着的炽烈浓厚的家国情怀,感受一代代科协人与党同心、与时代共舞的使命和担当。

我眼中的陈佳洱院士

    撰文|侯新毅(时任北京市科协学会部干部

图片

陈佳洱院士

    陈佳洱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国家自然基金委主任等重要职务,也曾连任两届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年轻人,2004年从学校毕业后进入北京市科协成了一名普通的机关干部。

    2008年3月的一天,我突然被领导叫去,安排我5月份陪同陈院士赴意大利参加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第37届科学委员会会议。领导叮嘱我从北京飞意大利经德国慕尼黑转机单程时间超过15小时,陈院士已经年过七十,我此行的主要任务就是照顾陈院士的安全。

    一个著名的科学家,一个曾经的北大校长,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尽管只有短短四天时间,我该做哪些准备?该如何相处?该说些什么样的话?自己会不会出错?尽管我向领导保证竭尽全力完成好任务,但忐忑的心情时常萦绕在心头。但随后的这趟旅程,却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我看见了一位科学大师的风范。

工作第一

    从北京起飞经过10小时40分的长途飞行,我们到了德国慕尼黑机场。下了飞机,办了入关手续,找到了飞往意大利的登机口,离起飞还有3个多小时。陈院士带着我找到了一个距离登机口最近的休息室。说是我照顾陈院士,其实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陈院士带着我进行的。真是让人惭愧,可陈院士却说他比我更熟悉这些。

    休息室免费提供报纸、饮料和一些简单的食品。10个多小时的飞行还是让人觉得有些疲惫,简单吃了点东西,我拿了一份报纸翻了起来,半翻报纸、半养精神。抬头一看陈院士已然坐到了电脑前,原来休息室是可以免费上网的。想着上了年纪的人觉少,陈院士可能是上网打发时间罢了,我没有太在意。不料想陈院士在电脑前一坐就是1个小时,走过去一看陈院士正在处理邮件,全是英文邮件,我没有惊动他,退了回来。又过了半个多小时,快要到登机的时间,他还是在电脑前。我走了过去,一看他依然在处理邮件。还没等我开口,他说,我们的飞机晚点了,还要多等一个小时。原来他已经看过了屏幕上的消息提示。本想着他忙于处理邮件可能已经忘了时间,可他却如此地留意起飞时间,如此地充分利用时间。休息室里的3个小时,陈院士坐在电脑前就有两个多小时。内心不由一震,我想有成就的人是否因为他总是如此勤奋地利用时间!其实,陈院士又何止在机场如此呢,在ICTP的招待所里,我几次看到陈院士找计算机的场景。

遵守时间到极致

    早就听说陈院士遵守时间,但是没想到他遵守时间几乎到了以分钟计的程度。出发当天,约好上午10点钟去家里接他。提前七八分钟到了他家楼下,停好车,我们说等10点钟再准时按他家门铃。10点整,我们刚要下车子,一层的单元门打开了,一位老人,一个人,肩上挎着一个包,手里拉着一个拉杆箱走了出来,正是陈院士。我们忙出了车子,迎了上去,抬手一看表,10点01分。

    开会期间陈院士和我都住在ICTP的招待所里,陈院士住在一层,我住在三层。约好每天早晨7点半,我叫陈院士一起吃早餐。第一天早晨我刚一敲门,门立刻就打开了,他正往外走。更让我惊讶的是第二天早晨,我还没来得及敲门,陈院士已经开门走了出来。或许我下楼梯时,陈院士已经听到了,要不然怎么会这么巧。我想守时守到分的人,必然是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的人。

能不花的钱坚决不花

    我们住的招待所要求客人每天早晨10点钟之前退房,而会议主办方会在当天下午两点钟派车送我们去机场。4个小时的时间对一位年过7旬的老人来说,不是短暂的时间,更何况还要面临着14个多小时的归国旅程。我提议多保留一间房,但陈院士坚决不同意。他说,我们把行李寄存在招待所里,外面就是一个公园,我们在公园里走一走,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不是很好吗?就这样从上午10点钟,陈院士和我走出了招待所进了公园,直到中午12点半又回到招待所用午餐。整整两个半小时,我们在公园里散步,走累了就在长椅上休息,陈院士又时而给我讲起他年轻时求学的往事。年过七旬的老人,两个半小时在户外,还有接下来的长途旅程,我不相信他不累。只是心灵的震动愈加强烈,我在想这样的人,内心该有多么崇高的信念。

    四天的旅程已然成为回忆,一扫之前我的紧张和担心,这是多么和善睿智的一位老人。他总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他守时守信恪守时间到极致;他如此善于利用时间;他对自己要求如此之严。这些都将成为我人生宝贵的财富。

来源:北京市科协宣传文化部

摘编自《科协情缘》

陈佳洱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