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数学中心主任李骏(左)。7月24日下午1点,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数学中心首席教授、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李骏被围在众人中间,站立着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和视频的录制。62岁的他,头发有些花白,语速稍快,犀利、坦率如常。在大约20分钟的时间里,他快速回答完问题,离开采访区,回到了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的现场。他是位“说英文的数学家”,充满国际范儿。会场内外,他切换着中英文,跟新老朋友打招呼、交流。
“(在论坛上)一个交流的点就是,我希望把他们拉回来,(让他们)在上海。”李骏说。
24日-26日,来自国内外的近40位顶尖科学家,包括多位菲尔兹奖得主、各国院士,将在2023浦江创新论坛会议季活动——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上,共同探讨“基础科学的现状与未来”。
李骏现任上海数学中心主任,从事代数几何模空间方向的研究,是基础数学代数几何学家,解决了代数曲面上向量丛模空间理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他2019年回国,任教复旦大学,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回国前,他已是斯坦福大学数学系终身教授。
交叉有未来
对于在这所由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谷超豪建议成立的上海数学中心里的工作,李骏说,“我是做理论数学的,理论数学发展得还是比较完美的,我们有很多很好的学术的文章发表在很好的学术的刊物上面。但是对(在)交叉这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还没有完全做好。”
他说,与国内一些地方相比,上海在学科交叉方面的科研已经做得相当好了,“但是在国际上还是有差距。”
关于学科交叉研究,李骏以数学和医学学科的交叉为例。他表示,过去因为历史的原因,造成了数据是存在各个医院,然后医院各个数据的格式(format)也不完全一样,所以共享比较困难。另外,非常敏感的是,涉及病人的隐私。一方面,这些数据要隐蔽掉个人身份信息,另一方面要整理好数据,“数学一定要进去。”
24日上午,在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的开幕式上,演讲嘉宾、世界著名数学家、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表示,“假如数学本身不发展,那么应用是做不出来的。” “交叉的学科,只是因为这两个学科都很强,才可以交叉。”
丘成桐说,“现在有很多的学科都和数学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一个我觉得重要的就是从这几年开始生物医学方面和数学的交叉。从前生物基本上就是实验的科学。我儿子做实验做得很好,看到了很多奇妙的结果。”“数据是需要整理,整理的能力方面数学家会有很多的贡献在里面。”
留才:要吸引最好的学生在国内读研究生
数学的发展需要人才,解决之道在于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
李骏表示,对于国际上的优秀人才,他们在美国或者欧洲已经有自己的事业,要吸引他们过来,首先,在事业上,10年以后他们能不能发展得更快更大?其次是环境。“我的理解是我们都有大环境和小环境,小环境一定要把它建设得特别好,然后大环境希望在我们国家发展的更好。”
另外,还要留住人才。
李骏表示,培养学生,现在最主要的是吸引好的学生在国内读研究生,“现在教育部已经在给我们政策做这件事情”。原来的话,大家把最好的学生送出去,然后我们自己找不到最好的学生。“我们希望通过和国际上的一些研究所或者大学建成合作体系,然后我们可以把学生送到它那儿学习,每年比如说送半年或者送三个月,和最好的老师学做任务,然后同时也把那些老师请过来,带一些任务……”
数学是一个小众的学科吗?
李骏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更像个金字塔,虽然塔尖很小,但塔身很大。
一定程度上,当天的论坛,像是李骏的“主场”。
1961年3月,李骏在上海出生。1982年,他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随后考取了复旦大学的研究生。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官网介绍称,“在研究生期间,李骏遇到了谷超豪先生和其导师胡和生先生。他们在李骏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后来又把他推荐给了丘成桐先生,并特批李骏提前毕业,前往美国攻读博士。1989年,在丘成桐先生的指导下李骏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在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的开幕上,丘成桐说,“现在,很多最好的学生以北大、清华为目标,但是我想这个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事情,毕竟美国的大学也是分布在全美国不同的地方,我们中国也应当不止是北大清华两个大学,我想复旦大学和其他的大学也应当可以培养世界第一流的学者。”
丘成桐说,“我们不止是吸收江南一带的学生,也是全国最好的学生,也希望吸收全世界最好的学生到中国来,就是一个国际化的交流。像美国的名校MIT,哈佛大学等等,它们是接受全世界的学生,不止是美国的。所以我想我们上海也有这个胸怀,可以接受世界最好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