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关桥院士:在科研的征途上,步子更坚实些,学风更严谨些

2023-07-13   澎湃新闻   阅读量:339

    7月3日,关桥院士诞辰88周年之际,关桥院士塑像在航空工业制造院落成。关桥院士的嘉言懿行,将永远陪伴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胸怀祖国 奉献航空

    1959年初,关桥从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学院毕业回国,携教育部的介绍信到第一机械工业部报到,分配到所属第九研究所(现航空工业制造院)。

▲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学院1958-1959年毕业生合影

    1959年秋,关桥参加工作还不到一年,就再次受教育部派遣前往包曼高等工学院攻读学位。他毅然选择了国际上刚刚兴起的焊接力学作为主攻方向,这对关桥回国后从事航空特种焊接技术和焊接力学研究工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关桥与夫人陈丽芳在露营途中

    “愿不愿意搞钛合金结构焊接研究项目?”“愿意!”关桥满口答应。他知道,这个项目的工程应用背景就是航空航天专业。这项研究对于回国工作以及从事航空焊接科研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出国前,关桥曾给党支部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表达了自己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和决心。

▲关桥(中)在包曼高等工学院图书馆阅览室

    到苏联以后,关桥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越来越强烈。1956年4月9日,他又一次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1956年10月14日上午,在包曼高等工学院学生宿舍楼内的“红角”召开了党支部大会,讨论关桥的入党问题。党支部大会表决一致通过关桥的入党申请,并报请留学生党委批准为预备党员。

    “作为红旗下成长的青年,为祖国的强盛奉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是我坚定不移的选择与义不容辞的责任!”入党之后,关桥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自己的心声。

    敢为人先 不断突破

    在多年的工程实践中,关桥明白一个道理:焊接是为设计服务的。

    ▲1984年,关桥与研究生郭德伦(左)、曹阳(右)讨论技术试验方案

    关桥认为,随着我国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为未来建造轨道飞行器和空间站提供技术基础,开展先期应用基础研究势在必行。因此,关桥提出建议“把太空电子束焊接纳入‘八五’规划,建立重点实验室。”

    ▲1999年9月,关桥邀请德国阿亨大学电子束与激光焊接专家德尔泰(Dilthey)教授到北京,为“高能束流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1990年,德国电子束焊接发明人施泰格瓦尔德博士来到中国,受聘为研究所(现航空工业制造院)荣誉教授。关桥安排吴立威等几个年轻人着手设计高压电子枪,这是电子束焊机的关键部件,当时我国尚不能自主生产。1991年,关桥向国防科工委汇报论证了高能束流加工技术国内外发展状况。那段时间,大家为争取建设重点实验室多次召开论证会、呈报文件。关桥精力充沛、全力以赴。终于,在1993年,国防科工委批准建立了此重点实验室。

    矢志不移 开拓进取

    一次学术报告上,关桥从钻木取火联想到搅拌摩擦焊技术发展;从兰州拉面联想到材料超塑性发现;从吹糖人联想到超塑成形/扩散焊连接技术发展……

▲关桥院士手绘

    “建立航空特种焊接/连接技术体系,是适应航空需求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初,关桥也没有想到要构建航空特种焊接/连接技术体系。他只是按照一项项技术的创新以及焊接技术的发展规律,一步步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个别到系统。

    1963年末,关桥奔赴江西南昌国营320厂参加了“铬锰硅钢焊接变形矫正工艺研究”项目组。吴厚先、王虎已经在厂里工作了一段时间。

    项目难点在哪里呢?这是一个高强钢焊接的架子,架子支撑着安-2飞机活塞式发动机,焊接完以后,它的变形要用火焰加热才能矫正过来。然而,不科学的矫正操作会导致在飞行中钢管疲劳断裂,机毁人亡!

    ▲为测定残余应力,关桥设计了机械应变仪,进行了大量的测试与分析,研究航空材料焊接残余应力与工艺规范的关系

    工人师傅的操作,都是严格按照苏联专家编写的生产说明书执行的。应该说,操作没错,但是说明书规定不允许在有“穿堂风”的厂房里进行火焰加热矫正。而什么是“穿堂风”?多大的风力才算“穿堂风”呢?

    关桥知道,科学试验要证实的不是多大的风力才算是“穿堂风”,而是要控制这类钢结构在局部加热矫形时的冷却速率。

    最后,关桥与吴厚先、王虎一起商量,必须要冲破“对苏联生产文件要不折不扣地执行”的紧箍咒!以自己的科学试验数据为依据,对生产说明书进行彻底修订。

    他们开展了试验研究与现场考察,做了大量的试验,包括疲劳寿命、金相试验、力学性能试验等,设计了机械应变仪,测定残余应力,确立了新的热处理规范,编写了新的生产说明书和技术总结报告。

    ▲2005年5月,第11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开幕式上,关桥获得“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

    “回首五十年,印证我国焊接科技发展的历程;前瞻新世纪,喜颂焊接科技精英阔步世界的征程!”2007年5月,关桥提笔抒发对祖国焊接科技事业的热爱与期盼。

    ▲关桥院士是首位荣获国际焊接领域最高荣誉“IIW FELLOW AWARD”的中国专家

重德育才 奖掖后学

    关桥喜欢与年轻人共事,课题组内时常洋溢着欢声笑语。为了一个方案、一个试验,为了核实一个数据,他们常常通宵达旦。

    博士研究生李菊来到制造院后,在102室沿着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技术的方向开展工作。第二年,李菊探亲回来后,关桥发现,李菊所做的工作没有以自己的实验结果为基础。于是,关桥告诉她:“这样不行,你的博士论文必须返工!”

    关桥要求李菊:“你必须到实验室亲自操作,完成试验工作,这是博士研究生必须具备的实践,而不能只靠在计算机上用软件计算、画曲线、做图!”

    “数值分析,可以仿真、预测,但一定要以试验研究为基础,物理模拟是数值模拟之本,没有试验来验证,就是无本之木。博士论文的根基,是在试验研究和数值分析结果上的提升,而且还要指导实践!”关桥告诫李菊。

    ▲每年的正月初四,关桥的学生们都到家里来拜年。图为1999年2月焊接专业的同事和学生们在关桥家聚会

    李菊按照关桥的要求完成论文后,忐忑不安地再次交给了。关桥拿起笔,对论文中的试验研究分析、曲线图表、论文框架体系、章节、段落和结论及中、英文摘要等,一一做了详细的修改。

修改完李菊博士论文稿后,坐想片刻,关桥感到言犹未尽。于是,又提起笔来,在论文草稿的扉页上,很感慨地写上这样一段文字:

    音容宛在,懿德长存。航空人一定会传承关桥院士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向阳而行,追光逐梦,在推动航空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上奋勇攀登,为实现新时代航空强国不懈奋斗!

    原标题:《关桥院士:在科研的征途上,步子更坚实些,学风更严谨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