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香山科学会议:院士专家共绘地下储能技术路线图

2023-06-04   科技日报   阅读量:901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骆香茹

    “深地储能是未来能源储备发展的重要方向,是解决传统石油战略储备、天然气调峰保安、可再生能源持续供给和未来能源大规模高效利用的必由之路。”5月18日,香山科学会议第748次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会议执行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春和在会上表示,“大力发展深地储能是实现中国‘碳中和’和能源结构升级转型的关键。”

    地下储能是指利用深部地下空间,将石油、天然气、氢气、压缩空气及二氧化碳等能源或能源物质和氦气等战略稀缺物资储存在深部地层中。利用深部地下空间进行大规模能源储备是国际能源储备的主要方式,对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物资安全及“双碳”目标实现等重大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多年来,我国在深部地下空间储能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但仍存在深地储能介质与围岩体多尺度相互作用机理不清楚、深地储能库渗漏灾变时空演化机理仍不明确、深地储能库长期稳定性及库群相互作用机理有待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研究、低渗围岩体多尺度渗透性测试技术亟待发展等诸多局限性。

    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本次香山科学会议的主题“地下储能”,聚焦地下储能领域的核心难点,梳理深部地下空间能源储备拟重点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和重大技术瓶颈,形成相应的技术路线图,将为未来地下储能的工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杨春和表示,盐岩具有物性稳定、渗透率低、损伤自修复、易溶于水和分布广等特征,是大规模能源储备的理想地质体。利用盐岩地层储能是今后中国实施大规模能源储备的优先发展方向。

    开展深地储能过程中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意义重大。杨春和补充说,要利用中国层状盐岩进行大规模能源储备,亟须解决低渗介质多场耦合条件下多尺度渐进破坏、储能库渗漏灾变和长期功能劣化等关键理论研究难点,同时需要开展层状盐岩多次度渗透率测试、储能库智能建造、长期功能保障等系列关键技术研究,为我国实施大规模能源储备提供理论和技术保障。

    地址是地下储能绕不开的“拦路虎”和难点之一。聚焦储气库库址评价面临的关键问题,会议执行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提出了多条建议:加强储气库战略布局攻关研究;加强水层、矿坑储气库资源普查力度,筛选优质库址资源;加强室内实验和矿场试验投入,创新基础理论,打造储气库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强储气库配套政策研究,出台激励政策,加快和促进中国储气库高质量建设。

    此外,与会专家针对储能库建设、安全运维、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关键技术等诸多方面,梳理了现存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责任编辑: 孙莹

杨春和
中国工程院院士
盐岩水溶法建腔与油气储备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