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院士面对面丨专访“追风”教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田村幸雄

2023-04-27   钱江晚报   阅读量:172

    头发已经花白,但谈起结构、工程、风却眼神明亮;个子不高,研究的却是强劲的风力和高耸的建筑结构。

    上周五,杭州市西湖区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浙江江南工程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全过程工程咨询与监理管理协会共同举办了一场院士领衔的建筑领域前沿技术论坛峰会,在这场学术盛宴上,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重庆大学教授田村幸雄。

    77岁的他是国际风工程领域代表性人物,也是重庆大学里一位普通的教书科研的老教授。论坛之后,我们聊了聊风与建筑,聊了聊科研的苦与乐。

田村幸雄

    追风教授 致力于建筑结构抗风设计

    无处不在的风看似无形,却拥有无穷的强大力量。要讲田村院士长期研究的结构风工程,就要先认识到风的威力。

    提到自然灾害,很多人会首先想到地震或洪水,田村曾在世界各地调研过不同类型的风灾,发现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八成左右都是风灾造成的。

    讲座上,田村院士播放了不同种类的风灾视频,有强劲的热带气旋、龙卷风、下向风暴,也有中等风力的重力风、小尘暴,就连日常风都有可能对建筑物和人员生命造成危害。

    他在演讲文稿中放入了许多与风灾有关的视频,记者看到,即使是低矮的建筑,强劲风力之下,也很容易被掀翻屋顶。一个建筑连屋顶都没有了,遭受的损失不言而喻;低矮的建筑尚且如此,遑论数十层的高楼大厦,田村的研究也由此入手。

田村曾前往世界各地调研风灾,用于研究抗风设计

    多年来,他在建筑结构抗风设计链的各个环节以及风灾防治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空气动力学有一个术语叫做“风荷载”,是指空气流动对工程结构所产生的压力。

    本世纪初,田村院士就通过不断实验,建立了建筑风荷载数据库,通过量化、分析建筑结构风荷载的数学模型,为实现合理建筑结构抗风设计作贡献。

    日本的地标性建筑——东京天空树的建成,就有田村设计的抗风方案作支撑。

    2009年,他与联合国防灾署合作,创建了强风关联灾害防治专题小组并担任主席至今,为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基层社团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致力于推动协调各国特别是亚洲和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的建筑结构抗风设计规范。

2016年 江苏盐城特大龙卷风灾害 田村第一时间前往调研

    他还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举办系列风工程国际学校,推动风工程专业知识的普及。

    2014年,田村来到中国,任教于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至今在重庆大学全职任教。他参与了中日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多个中国科研项目,在中国的多种风敏感结构抗风设计和风灾防治上也做出了许多贡献。

    同样在2017年,他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同年11月,又被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田村在世界各地参与抗风结构设计

    田村教授如今是国际风工程界的代表性人物,年过七旬,他选择来到中国继续科研与教学。

    “当我成为一个科研项目的负责人时,发现对于一个研究小组来说,人力资源与科研资金非常重要。”田村说,中国对科研工作的重视,胜过世界上许多国家。

    2020年10月,杭州市西湖区企业——浙江江南工程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杭州市院士工作站,田村幸雄为驻站院士,在这里,他的研究有了更多交流和项目落地的机会。

    “我们不仅能与其他大学的科研人员时常交流讨论,也能与公司的一些项目进行很好的合作,让我们的研究成果真正落地实现。”他说。

    科研苦乐 年轻人需要一个目标一份坚持

    采访时,有一句话田村说了好几遍:“It’s good for me!(这对我来说很好)”对于田村来说,结构风工程研究的这份好,是非常好,是乐在其中。他告诉记者,做这方面研究需要很强的数学能力,为此他看了很多书,做了很多努力来学数学。

田村院士接受访问

    大学时期,田村和同学参加有关结构的竞赛,为了赢得竞争对手,他三个晚上没有合眼,到了比赛的结尾阶段已经筋疲力尽。

    “年轻的时候,肯定会经历难熬的时刻,”田村笑着说,“像我这样的老家伙,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成功。”

    面对研究,许多年轻的学习者会觉得困苦,他认为如今的学习条件比之当年已经十分优越,年轻人需要的是目标与坚持。

田村幸雄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日本工程院院士
结构风工程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