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第23届北京青年学术演讲比赛决赛成功举办。本次决赛首次加入了“薪火相传科学家寄语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郝吉明(北京环境科学学会推荐)作为首位受邀专家,寄语青年科技工作者。
郝吉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大气污染防治专家。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先后获全国环境保护科技先进工作者、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终身成就奖、光华工程科技奖、“最美科技工作者”“第十一届中华环境奖”等。
郝吉明院士寄语青年科技工作者
首先要有爱国之心
作为大气污染防治专家,经过几十年的系统研究,郝吉明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他在酸雨控制规划方面,为确定我国酸雨防治对策作出贡献;建立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推动了我国机动车污染控制的进程;发展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推动了我国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的联防联控……他也因此获得了多项称谓——郝院士、郝教授、郝院长等,但他说:“郝老师是我最喜欢的称谓。”一直以来,郝吉明始终站在教书育人的一线——讲台上,他曾4次获得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奖,还曾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
始终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是郝吉明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的一种坚持。“我常常对我的学生说,首先要有爱国之心,这是新时代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前提;其次要有报国之志;最后要有建国之能,终生奋斗。”郝吉明说。科研应报国,郝吉明认为,无论是刚刚学有所成的青年,还是功成名就的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都要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科技工作者是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力量,青年人应当有这种担当和责任,青年科技工作者应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科技前沿,成为推动我国持续发展的最活跃分子。
求真务实,宁静致远
郝吉明19岁进入清华大学,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公派留学生。1984年,他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而后回国任教。他也是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第一位从美国回校任教的博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以及“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早已深入郝吉明的血液。“‘力量源于责任,精神贵在坚韧,勤奋铸就精品,务实方能求真’是我多年坚持的信念,我的团队成员对此也都耳熟能详。”郝吉明说。
“宁静致远”四个字一直挂在郝吉明的办公室里,他表示:“我希望青年千万不要浮躁,这也是我想给青年的传承。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期待青年朋友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能,建报国之功,在这样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发展时期,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值得一提的是,郝吉明有着长达56年的党龄,而他也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了50余年,这一点让他非常骄傲。同时,他也希望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勤勉工作之时保重身体,力争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